應對暖化博弈 港下一步拓綠色金融
應對暖化博弈 港下一步拓綠色金融

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上星期在香港一個國際論壇,分享了他對今年底聯合國氣候峰會談判的一些看法--這場談判對世界局勢將影響深遠,英國廣播公司甚至把其重要性與當年「乒乓外交」作比較,認為如中美能達成應對氣候變化的協議,可為世界帶來巨大的利好因素;又指即使在上世紀冷戰高峰期,美國和前蘇聯也有就公共衞生與控制軍備問題展開合作。


筆者常慨歎香港許多政治人物不懂談判,部分人更常以仇恨催化暴力抗爭,餘下來的一些所謂「和理非」亦只懂喊口號和做網絡宣傳,以至在實質民主進程毫無寸進,並導致今日兵敗如山倒的局面。痛定思痛,不論是當下亢奮之藍絲,還是敗走之黃絲,若仍對香港有愛,便當仔細觀察由現在至11月的氣候峰會談判過程,從而好好學習甚麼才算是以實務為本的政治談判。


目標與代價 政治談判兩元素


任何政治談判總離不開兩大元素:「目標」和「代價」。至於如何具體執行,或是否最合理的安排,卻往往並非達成協議的關鍵--只要對外宣稱目標已達,而同時代價亦為對方所接受,其他細節一般都能有各種方式妥協。例如之前的英國脫歐談判,前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正是因為太過注重執行細節,卻忘記了「盡快脫歐」才是真正目標,故現任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便把一切押在「訂定死綫」這個時間點方面的關鍵。至於香港的政改談判,泛民從來既沒考慮中央要付出甚麼代價,亦未有注意暴力抗爭不斷升級的代價,一直只顧叫喊公民提名與後來的5大訴求,結果導致自己與政治現實完全脫節而總辭。


根據解振華上周的演講,目前氣候變化談判在「目標」與「代價」方面,均各有一個重大分歧。目標方面,現時參與2015年《巴黎協定》的國家,均把全球氣溫與1900年的溫度作比較,力保地球氣溫上升不超過攝氏2度、並盡力限制在攝氏1.5度內為目標。不過,礙於很多地方的環保進程過於緩慢,於是現時地球的氣溫已上升了攝氏1.2度!故有愈來愈多科學家建議,從現實角度出發,各國政府應放棄「盡力控制全球氣溫不升超過攝氏1.5度」這條界綫,轉為只聚焦如何控制氣溫上升不超過攝氏2度此單一目標。


限制溫度目標 下調至升2度?


盡管我同意上述看法,但科學歸科學、政治歸政治,要在今年的氣候峰會與近200個國家重新商討「地球氣溫上升攝氏2度作為絕對目標」,肯定會用上大部分會議時間,最終更可能令短期內如何紓緩氣候變化的議程毫無寸進;何況一旦地球氣溫上升1.5度,世界各地的情況經已極度惡劣並無可挽回,故當務之急,應該放在促使更多大國願意接受一系列限制氣溫上升在攝氏1.5度內的更嚴厲措施,是否把臨界點退至「上升2度」則可能待兩年後才正式討論,似乎更符合眼前的國際政治形勢。


另一方面,關於「代價」方面的爭議則更複雜,當中必須先釐清兩大概念:「碳達峰」和「碳中和」。「碳達峰」是指一個地方在某時限前的整體碳排放已經到頂,此後的碳排放量將逐漸下降;而「碳中和」則是指在某時限前以節能減排、植樹、或以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等形式,來抵銷一個地方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最終達到正負互相抵銷的話,便可算是完成相對「零排放」的目標。


至於我們的情況,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中國2030年前碳達峰,以及2060年前達成碳中和。解振華解釋,這兩大目標意味着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並用全球歷史上最短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他補充:「從碳排放達峰到碳中和即淨零排放,歐盟大體需要60多年時間,美國要45年,而中國則要力爭30年左右實現。」


歐盟設「碳關稅」 全球首例


可是,西方國家並不完全贊同中國的宏觀減碳主張,而把「代價」放在如何調控個別地區的出入口碳排放方面,例如歐盟便剛於上月公布了「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草案,亦即引入俗稱的「碳關稅」,針對進口鋼材、水泥、化肥及鋁等碳密集型產品徵邊境稅。此乃全球首個碳關稅政策,稅收打算從2026年起分階段實施,旨在達成歐盟本身的碳排放目標,並幫助歐洲企業與不受氣候變化協議規定的外國對手競爭。


碳關稅適用於沒有為碳排放定價的國家(也就涵蓋世上大部分國家),當中最大問題是此稅項是否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WTO)關於禁止優待部分貿易夥伴之規定,估計受影響最大的國家除了中國,亦包括出口大量化肥、鋼、鐵、鋁到歐盟的俄羅斯、英國、土耳其、烏克蘭等地,預計將會引發年底氣候峰會多輪激烈爭辯。事實上,聯合國貿易與發展組織(簡稱「貿發會議」)已發出警告,指歐盟碳邊界調整機制只有利於資源效率高而工業生產碳排放量較低的國家,卻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帶來不良影響,但與此同時對緩解氣候變化作用卻相當有限,結果可能令國際產業鏈出現結構性轉變。


引環保初創 利疫後拓新市場


從解困角度,香港在這場國際氣候變化的博弈中,反而可以進一步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透過了解各國陸續出台的綠色金融新政策,先推出嶄新的綠色金融產品,以維持特區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再同時引進國內外各類型環保初創企業(start-up),以便香港於疫後經濟雙循環中開拓新市場。特別是本港的年輕一代,更應該把握機會,進修數學(氣候大數據)、環境科學、能源科技等範疇,前途自然無可限量。


原文轉載自《經濟日報》2021年08月09日


原圖:中通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4
好正
2
心心眼
1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