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交」乃香港必須注重的關鍵詞
「內交」乃香港必須注重的關鍵詞

上月底,中國河南遇上千年一遇的大豪雨,嚴重水災令全省逾1450萬人受災、300多人不幸罹難。消息傳來,香港各界紛紛伸出援手,有錢捐錢、有物資捐物資,20元、50元、100元,甚至是上千萬元捐贈紛至沓來,本着血濃於水的民族情誼,香港市民在國家有需要時總會盡一分力。然而,河南水災發生已逾兩星期,香港特區政府卻無甚作為,僅表示賑災基金秘書處會盡快處理機構的撥款申請云云。特區政府的被動,再次突顯政府對「內交」的輕視,以此態度去處理兩地關係,實在難以相信管治團隊可帶領香港真切的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主動捐款非新鮮事


說特區政府在河南水災一事上被動,絕不是無的放矢。2013年,四川雅安發生7級大地震,受災人數近200萬,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同年4月宣布,特區政府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建議,向賑災基金注資1億元,支援四川省賑災工作。對四川的賑災撥款,乃是由特區政府主動提出,主動交到立法會財委會審議,足證特區政府主動因應內地災情安排捐款內地早有先例。


2019年爆發的黑暴動亂,加上新冠病毒疫情而「封關」,香港和內地民間交流互動接近停擺,內地成功抗擊新冠疫情,經濟早已復甦,說內地已習慣在各個運作層面上不再包括香港在內亦不為過,而說實在的,內地習慣「沒有香港」的這種情勢,對香港而言極不理想,甚至是一個危險警號。


公眾或許沒留意,但特區政府、工商專業界卻不可能不知,國家的「十四五規劃」就是香港未來。香港要把握「十四五規劃」的機遇,說穿了就是要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而最佳的切入點就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做好與灣區內各城市的對接與建設。而要全面和成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內地民眾的民情民心如何看待香港,實在是一大關鍵。


千萬不要以為內地民眾接受香港融入是理所當然,經歷回歸後多年的政治混亂和「港獨」思潮冒起,甚至黑暴動亂期間有內地人被針對,上述種種早令內地民眾心生芥蒂。盤點香港部分激進分子過去幾年的「仇中」和針對內地行為,包括反國教、以驅趕水貨客為名攻擊內地遊客、大學內公然侮辱內地學生、污衊國旗國徽、在國際賽事上「噓國歌」,以至近期的香港居民內地回港「免檢疫」,內地人來港卻無此安排、於距深圳羅湖只有幾百米距離的沙嶺擬建「超級殯葬城」等,只要了解類似的種種「自私」安排,相信大家都不難明白,為何內地民眾對香港會愈來愈失去好感。


「內交」化解誤會矛盾


上述種種情況,即可解釋為何「內交」對今日香港如此重要。「內交」,就是要盡力化解內地各階層對香港的誤解、緩和不滿情緒、增加彼此認識和理解,同時讓內地各階層明白及相信,香港在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此,不妨先回顧香港在國家過程中的扮演角色,從而看看香港為何在未來國家發展中仍事有可為。五十年代新中國成立未幾,國家被西方國家封鎖,香港成為國家聯繫外界的唯一「窗口」,香港亦因此角色而大大得益。


及至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不少香港商人身先士卒,走進內地投資設廠,結果得益於國家的發展,造就香港的其中一個經濟奇蹟。


較著名的例子有:美心集團創始人之女伍淑清,在北京成立第一家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讓旅客可以在旅途中吃到熱食;香港實業家曹光彪在改革開放初期在珠海成立「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補償貿易)企業「香洲毛紡廠」,將內地製造的毛紡產品推向國際市場。至於愛國商人霍英東,他投資興建的白天鵝賓館,被稱為「改革開放的里程碑之作」,曾先後接待過四十多個國家的一百五十位元首和王室成員,並成功地帶動了大批外資進入廣州。


香港對國家仍重要


當年的香港商人,乘着改革開放的快車,以香港商人身份,利用香港特殊「窗口」角色,為國家出心出力。及至今天,國家富起來,單是深圳的生產總值(GDP),亦已於2017年首次超越香港,香港雖然再非國家內的「首富」,但其「窗口」的角色仍然重要,蓋因香港有國家賦予的「兩制」地位,例如香港是內地不同企業集資及財富管理的中心。根據2020年底的統計數據,香港境外母公司的駐港公司數目為9025間,單是內地就佔當中的1986間。另外,去年有154間公司在香港上市,內地的就佔112間,內地公司去年在港的募資規模就達到3901億港元,佔香港總募資額的98.95%。


香港金融市場因着「窗口」角色持續暢旺而得益,內地在新冠疫情期間亦多次協助香港防疫抗疫,安排檢測團隊來港及率先安排供應科興新冠疫苗予香港,就是最好的例子。


今日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將攻擊及壓制中國崛起及持續發展視為「基本國策」。面對西方國家的惡意遏制及圍堵,香港以其「兩制」的特殊地位及國際連繫,仍可做好「窗口」角色,向外講好中國故事。做好「窗口」角色,同樣有着重要的曲線「內交」功效,內地各階層亦會因為香港可以說好中國故事而對香港改觀,更易接受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說好中國故事」是內交一種


說好中國故事,香港民間早已先行一步,為國家改善對外形象出力。由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任主席的共享基金會,配合國家對外政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開展醫療人道援助項目,促進各國「民心相通」,先後在柬埔寨及老撾等國家協助滅除白內障,此乃「民間外交」一例也;另一由梁振英任主席的大灣區香港中心,近年積極加強香港各界和各年齡層人士,尤其是青少年學生對大灣區的認識,並且促進粵港澳三地的交流,鞏固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積極作用,推動香港工商專業各界及青年融入大灣區。


學界方面,香港理工大學兩支跨學科研究團隊亦大大貢獻國家首個火星探測項目「天問一號」,包括研發出創新的地形測量及地貌分析方法,協助選取火星着陸點,並且成功製造精密太空儀器「落火狀態監視相機」(「火星相機」),拍攝火星的周遭環境及火星車的狀況。


香港需主動重建跟內地關係


民間大力貢獻國家發展、努力說好中國故事,為改善國家及香港形象,以及內地對香港的印象出力,但正如文首所述,特區政府在「內交」上卻是無甚作為,就連藉捐款賑災去表達一點心意都沒有,這又說得過去嗎?內地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人均GDP只有美國不到六分一,世界經濟界及學界均公認,中國很快就會在GDP總量上超越美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可見發展空間極其巨大。由此可見,「內交」對香港有多重要,任由自己被「邊緣化」,只會糟蹋香港的發展機遇;「內交」就是要主動重建與內地的感情、關係、關連,只有這樣,「邊緣化」三個字才不會成為香港的未來。


香港與國家命運與共,正如全國政協副主席兼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日前所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包括香港、澳門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香港、澳門絕不能缺席,也一定不會缺席。香港在過去180年來,在國家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發展及富強道路上各個歷史時期都有參與其中,特區政府若仍然視「內交」工作如無物,則無異於葬送香港未來。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21年08月04日


原圖:中新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25
好正
9
心心眼
2
好好笑
2
令人傷心
2
嬲爆

評論

  • +85298****49
    +85298****49
    2年前
    0 回應 檢舉
    Excellent
    • Happy21
      Happy21
      2年前
      0 回應 檢舉
      :+1:
      • Happy21
        Happy21
        2年前
        0 回應 檢舉
        :blush:

        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