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奶粉有違自由貿易原則嗎?
限制奶粉有違自由貿易原則嗎?

香港限制水貨和走私客攜帶奶粉出境的政策成效顯著,市民普遍讚好。然而近日有論者批評港府「反應過敏」和「民粹」,限制奶粉出境會影響打擊香港自由貿易傳統,破壞自由港地位,甚至影響香港營商環境云云。筆者反而認為,市民必須了解今次修例是要阻止水貨和走私客輸出奶粉,而非禁止正常貿易;限帶措施是應對本地供求失衡,在供應回復合理水平時,亦可考慮取消。

香港進口外國奶粉,由08年大概1 500萬公斤增長至去年4 000萬公斤,增幅約三倍;轉口奶粉的數量則僅為200萬公斤,期間香港出生率只不過增加一成七,理應足以應付需求,奶粉供不應求,除因部分商人囤積居奇,主要原因乃是水貨和走私客將奶粉帶回內地。亦因此,奶粉供應雖持續增加,港嬰媽媽每天卻仍為「撲奶」困擾,在市場極端失衡下,政府豈能不「出招」?

有論者謂政府出手太重,影響正常貿易,但事實上《進出口條例》並非完全禁止所管制物品出口,出口商要輸出多於限額的奶粉,只要循公開、合法和透明的程序取得出口許可證,即可繼續合法運送奶粉予境外客戶。相較水貨和走私,香港正常奶粉貿易所佔比例不大,據報水貨客約有二萬人,當中六成為港人,過往每天將大量奶粉運到境外,明顯不屬正常貿易。希望市民明白,修例針對的是把奶粉輸往內地,而影響本地需求的特別情況,無關走水貨者的身分和國籍。

香港並非首個限制購買或出口奶粉的經濟區,同屬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的新西蘭,去年就立例限制奶粉出口,澳洲、美國、荷蘭、英國和德國,也先後宣布實施奶粉限購令,嚴格限制顧客購買奶粉的數量。這些國家,全為世貿組織成員,全都明白自由貿易的好處,然而當奶粉因各種原因供不應求,令本國嬰兒有斷糧之虞,全都大刀闊斧設立關卡,確保滿足國內需求,可見指新例影響香港自由貿易地位者,僅為捕風捉影。

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日前表示,水貨和走私客搶購奶粉,在農曆新年前由新界蔓延至九龍、甚至港島,令奶粉供應鏈失衡、特首梁振英補充,因帶超額奶粉出境而被檢控的人中超過一半是港人,證明港府執法一視同仁,而非針對內地的居民。

友人早前告知筆者,香港有「良心商店」早在政府行動前,已自行限售,港嬰媽媽每星期最多購得兩罐奶粉,港人優先、絕不囤積,目的就是要先滿足本地需要,確保徬徨無助的媽媽毋須為搶購奶粉而四出奔波。如果業界也仿效此「良心商店」,當然可紓緩奶粉供應緊張的情況,至於限制帶奶粉出境,則是在非常時期使用,屬短暫和可迅速生效的措施,待市面供應回復正常,應考慮取消。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3年3月9日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