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管齊下谷針 緊握時機建免疫屏障
3管齊下谷針 緊握時機建免疫屏障

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上周跟一眾傳媒及政治學者討論,如何能進一步提升港人接種新冠疫苗的比率,最終總結出3大方向:第一,責任;第二,鼓勵;第三,恐懼。


循3大方向 責任鼓勵恐懼


「接種疫苗是你的公民責任」這句話背後,實際上反映了王道政治,也就是以仁義和道德為基礎,提醒每個人也要盡自己一分力,從而達致群體免疫,如此社會整體方能建立穩固的免疫屏障--但有不少意見認為,透過喚起香港人的公民責任去呼籲大家接種新冠疫苗,接近完全浪費時間,主要原因是不少市民在抗疫方面都很自私。


例如早前封區,許多人都狠批政府為何需要整條街的居民也作強制檢測,認為只封有個案的那一幢、甚至那一層便可以,完全不理會新冠肺炎傳染力強的客觀事實,並且不擔心自己也有被感染之可能,相當不負責任。這種「阻其他人都唔好阻我」的自私心態,跟更早前反對設立檢測中心,以至近期一直不願接種新冠疫苗,根本同出一轍。


又例如這陣子聽得最多不打針的理由,是自己身體狀態不適合,部分人亦搬出「醫生也說我血壓太高」作為補充,並繼而指摘政府不應該「懲罰不能打針的人」云云--最後一句責罵之所以是廢話,是因為官員(乃至任何有常識者)從來都無迫身體狀態不適合接種疫苗的市民打針;而容許食肆逐漸放寬社交距離限制,讓堂食可以更多人同枱及延長營業時間等,亦只是基於疫情平穩,兼愈來愈多人已接種疫苗的對應安排。


概念上,未打針的香港人甚至可以被視為收取了已打針者的「疫苗紅利」:自己沒有打針,卻得以享受由別人建立的免疫屏障所提供的公共衞生保障,而且他們的權利在放寬措施前後,不單沒有減少,更因為其他人打了針而有某程度的放寬(像食肆員工接種1劑疫苗後,每枱可坐最多6人),試問哪裏稱得上是懲罰?


事實上,正因為上述原因,身體狀態不適合打針的香港人,與其罔顧現實而不斷埋怨「被懲罰」,倒不如大力呼籲周邊所有適合接種疫苗的親朋戚友盡快打針--理由是既然自己未能為香港建立免疫屏障出一分力,便更加有責任鼓勵別人打針(固然接種疫苗前仍應該先問清楚醫生),讓其他人完善本港的免疫屏障,並透過提升群體免疫的程度,反過來間接保護自己,以減低受感染之風險。


企業抽獎利誘 手法新穎有效


既然高舉公民責任不行,退而求其次,便只好誘之以利。現時商界不斷推出各種抽獎,以鼓勵市民接種疫苗,獎品豐厚固然是賣點,然而更重要的是背後之精神與社會意義。宣傳從來是商界強項,一眾企業加入推動市民接種新冠疫苗,手法既比起特區政府來得新穎和有效,亦帶出眾志成城、群策群力的信息,起碼讓香港人感覺良好,並間接警告社會所有階層,眼下經濟非常疲弱,各行各業須盡快反彈,而透過打針建立免疫屏障是唯一出路。


可是,商界的宣傳攻勢再怎麼強,始終難敵人心裏面的恐懼,所以政府上周同步宣布,不再報告跟接種疫苗無潛在關聯的死亡個案。事實上,由開始新冠疫苗接種計劃至今,香港從來沒有一人直接因接種疫苗而逝世,也就是所有因為打針而感到不適者,除非因為本身的其他疾病,否則全部仍然安好在生。


固然,總有「馬後炮式」的輿論批評:既然死亡個案跟接種新冠疫苗完全無關,那麼官員為何一開始便公布這些資料呢?一直不公布不就好了?


究其因,源於近兩年輿論和社交網絡充斥各種流言假消息,故特區政府起初毫無疑問是希望透過公布這些個案,以防止陰謀論者把但凡打了針的死者,都恣意抹黑為是因疫苗致死(縱使由接種到離世之間已相隔很多天)--也就是:「雖然有人死亡,但專家已證實跟打針完全無關,所以大家可以放心,不要誤信流言。」


反過來看,既然接種新冠疫苗致死人數為零,但香港市民現時對打針卻產生不合比例的恐懼,那傳媒就必須承認其自身責任很大。例如「一周內再多10人死前曾接種新冠疫苗、5名孕婦針後流產」這條標題,就算在標題最後加上「證實全部跟打針無關」亦無任何意義--因為從邏輯層面而言,若然整段新聞跟接種疫苗無關,那其引子提出「曾接種新冠疫苗」便是語意空廢,如同說「再多N人因為沒有關係的一件事死亡或流產」,而且既然是「沒有關係」,用「再」這個字也不正確。


因此,以上這類標題或其他類似的報道手法,基本上旨在純粹散播恐懼,暗含「專家雖然說無關,但信不信由你,總之我就有所質疑」的信息。當大部分傳媒也使用這種渲染而非澄清的方式提供資訊時,受眾在潛移默化下,便不斷鞏固了自身憂慮。


倘9月始打針 或現人龍缺疫苗


以恐懼鬥恐懼,似乎是最後不能避免的答案:大至印度,小至台灣,當地人民都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變得極度嚴重的情況下,才心急如焚地想盡快接種疫苗。但願這些地方的疫情盡快回穩之同時,香港人確實必須深切反省、居安思危,趁第5波疫情尚未爆發,當把握時間盡早打針。否則待至今年9月,大部分社區接種中心準備「收爐」時又投訴要排隊,並批評政府不延期社區接種計劃,甚至到時才發現不夠針,那就是咎由自取。


原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2021年6月7日


原圖:政府新聞處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6
好正
2
心心眼
1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