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塘避風塘不宜填海 保護海港條例可檢討
觀塘避風塘不宜填海 保護海港條例可檢討

幾個月前,筆者在辦事處與一位老街坊閒談間,聊到九龍東的歷史,他說:「想當年觀塘只是一個荒蕪的海港,經過填海工程發展成衛星城市,工廈及住宅陸續遷入,才慢慢變成現時的社區樣貌。」


筆者過去曾多次支持填海覓地,驟耳聽來在觀塘填海還不錯,既可以增加土地供應,又有利於社區發展。但時移世易,到底今時今日人多車多的觀塘還適合填海嗎?


觀塘避風塘曾經是一塘臭水,過往有團體曾建議填平觀塘避風塘,但由於民間早有共識保留啟德機場跑道原貌,計劃因而被擱置。不過,立法會近期有謝偉俊議員建議重啟觀塘避風塘填海計劃及修訂《保護海港條例》,為了這次辯論,筆者走進社區觀察,踏在觀塘海濱花園的木板道上,邊走邊細聽街坊的聲音,又有一番新見解。


填海建屋的原意是要為市民提供優質的居住及生活環境,當中需要整全的城市規劃,包括交通配套、社區設施、休憩用地、歷史保育、善用天然環境等,才是一個理想的宜居社區。但觀塘人口稠密,居民實在需要生活及休閒空間以作調劑,就算選擇填海,新增的土地未必會令居民受惠,反而令區內人口更多,或將商業帶增大,令區內士紳化的問題更嚴重,相信對居民來說並不是理想的做法。


善用避風塘功能 保留獨有面貌


觀塘避風塘在地理環境上有通風的功能,將鮮風從鯉魚門,透過啟德河的通風走廊,帶入黃大仙及九龍城。如果將啟德跑道區及觀塘之間約85公頃土地填海興建高樓大廈,會阻擋鮮風進入黃大仙,造成熱島效應,整個區域猶如一個巨大蒸籠,熱氣騰騰,不敢想像大熱天時居民在等車的苦况。


近年水上運動大行其道,區內亦有不少水上運動的愛好者,他們都期待市區中能有一片水域方便運動。政府早年提出「飛躍啟德」的構思,正正就是計劃把避風塘海域發展成水上活動用途,並且對啟德明渠及避風塘進行改善工作,例如旱季節流設施、阻止污水排放、對海牀局部挖泥、生物除污工程等。我們理應要善用避風塘大幅改善的水質,作為水上活動中心,舉辦龍舟、賽艇等活動,令愛好者及運動員受惠。


再者,與避風塘相連的「三條線」,其存在價值與我們息息相關。第一條是山脊線,獅子山的山脊線是九龍東區的標誌,填海後的高樓大廈將會阻礙景觀;第二條是海岸線,沿着啟德跑道及觀塘海濱,形成一條長形的海岸線,已成為居民休閒的好去處,由舊啟德機場啟用至今已有96 年歷史,見證九龍東一代又一代的發展;第三條是歷史線,由衙前圍村、宋皇臺、龍津橋,加上啟德跑道,形成一條獨有的歷史線。在人口稠密的石屎森林中,居民需要喘息的空間,就九龍東而言,觀塘避風塘就是最佳的城市綠洲。


發展水上交通及輕軌鐵路


郵輪碼頭的交通配套一直未如理想,假日想與家人享受天倫之樂,去野餐、散步都不是易事,即使乘坐的士前往碼頭都是「有入無出」,所以更應要完善水路交通工具,由觀塘海濱連接至啟德郵輪碼頭,以至尖沙嘴及中環等熱門地點。


如果純粹為解決交通問題而大幅填海,無疑是因小失大,有見及此,我們提出各種方法以接駁郵輪碼頭與對外交通,例如營辦街渡航線(「嘩啦嘩啦」)來往碼頭及觀塘海濱,以及把即將落實的水上的士改為水上小巴,增加更多上落點及班次,帶動人流。長遠來說,政府應該要保留啟德輕軌項目,發展直線行走模式,或只連接啟德站至郵輪碼頭跑道,再以行人及單車天橋橫跨觀塘避風塘,打通兩岸的交通。


重新審視未來海港發展


一直以來,填海是增加土地供應的最直接方法,筆者並不反對填海造地,但先要考慮多方因素,包括選擇合適的位置、周全的城市規劃等,現階段重推觀塘避風塘填海並不可取。不過,政府由此開展檢討《保護海港條例》也是好事,以科學發展的態度,解除城市發展的緊箍咒,平衡發展與保育。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21年4月13日


原圖:文匯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4
好正
1
心心眼
1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