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票守尾門 徒吃力不討好
白票守尾門 徒吃力不討好

近月有學者提出行政長官普選安排裏加入「白票守尾門」,即選民所投的白票佔總體投票數目過半數,選舉即為無效,由提名委員會選出「臨時行政長官」。

該建議旨在開拓各陣營的協商空間,突破政治僵局,其出發點良好。然而過去一段時間,有關討論只停留於學術界,並未能引起政界太大關注。主因是對於泛民主派而言,其期望取得的是足夠的行政長官候選人的提名權,令其代表可以「出閘」。

無助爭入閘 難獲泛民支持

《基本法》45條訂明,行政長官須由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後普選產生。雖然有泛民主派提倡「公民提名」、「政黨提名」等,《基本法》並無此制度安排,但是可以預計,只要提名委員會讓泛民主派取得足夠的提名權,主流泛民主派即使期望更有利其陣營的制度安排,但是也不會抗拒提名委員會提名。真正問題是在提名委員會整體提名這個要點之上。所以「白票守尾門」方案並未對準泛民主派的關注點,無助爭取部分泛民主派議員支持政府的政改方案。

白票縱未過半 亦削特首威信

有指「白票守尾門」方案可以提高行政長官的認受性,但是結果可能剛剛相反。任何大型選舉裏,都有一定數量的白票,即使白票數量不足以過半,但是其出現可被多方演繹,有機會削弱行政長官的認受性。而且,「臨時行政長官」是由提名委員會選出,並非由所有選民投票產生,其認受性可能被指更低。事實上,綜觀其他國家和地區,其行政首長的提名也有一定封閉性,而選舉產生的行政首長也未能長期保持較高民望,例如日本的首相並非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而是由政黨提名、由國會眾參兩院的議員投票產生。而其多位日本首相包括麻生太郎、安倍晉三等都民望偏低,首相更替頻繁。

白票意料之中 毋須制度處理

另外,一般選舉裏的候選人的數目即使再多,也不會出現足夠數量的候選人數目,滿足每一位選民的最理想選擇。選舉之時,選民有其選擇的權利,他們可把票投給一位其次選的候選人,也可投下白票,甚至投下難以分辨取向的廢票,或不參與選舉投票。所以大型選舉裏,出現一定數量的白票或廢票並不用驚訝,也不用特別設計制度處理白票的問題。最重要的是選民都明白,其手上的寶貴一票,能有助其較希望成為行政長官的候選人當選,甚至可能在候選人支持度相若的情況下,左右選舉結果。

事實上,投票率的高低、候選人的得票數目、無效票的情況等都會帶出一定的政治信息和後果。「白票守尾門」方案既無助爭取部分泛民主派議員的支持,也為未來的選舉制度安排和選舉結果帶來更多不確定因素。而「臨時行政長官」的制度為《基本法》所無,是否合憲固然一大疑問,在現實政治而言,這位「臨時行政長官」如何有效執政,更是一大難題。就此,政改的討論應移至有助爭取各方妥協的其他方案上,而不要盯在這個「白票守尾門」方案。

(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2015年1月29日

原圖:互聯網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 Happy21
    Happy21
    3年前
    0 回應 檢舉
    :+1:
    • Happy21
      Happy21
      3年前
      0 回應 檢舉
      :blush:
      • Happy21
        Happy21
        3年前
        0 回應 檢舉
        Good

        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