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怕「食字」吃掉孩子的腦袋
我怕「食字」吃掉孩子的腦袋

「食字」文化,在香港越來越熱。所謂的「食字」,即是玩諧音,語帶雙關。當中很多港人都耳熟能詳,如廣告「放假先嚟落雨」變成「放假先黎諾懿」;流行歌曲名如「合久必婚(分)」、「大開眼戒(界)」,還有不少店名如「泰(太)好味」、「基本髮(法)」等以「食字」成功出位的例子。

說實話,我並不討厭這些「食字」遊戲,一句話帶來兩種意味,含蓄得來幽默。可是,「食字」的後遺症,是下一代不再懂得分辨真偽,不知道字句原來的意思。我擔心,「食字」真會「食」掉了孩子們的知識,比外國勢力入侵本港,來得更可怕。

每個年代的人,同輩之間都有種共同語言,就如媽媽年代一說「十三點」、「林阿珍」,大家都會明白是指傻大姐。到了我們這一輩,說的變成了「嗒嗒哋」、「凱(國語讀音kai)子」。而時下年輕人,愛用「柒」、「鳩」等字眼形容傻子。

現代的尺度越來越大膽開放,以前「7」和「柒」、「9」和「鳩」,是頗為粗俗的髒話。現在我們入戲院看戲,聽到主角竟名叫「柒良」,聽起來總覺得不太舒服。何時開始,粗口變得合理化了?

有些年輕人傳訊息時,愛以同音字代替本字,「好唔好」變成「好5好」、「執嘢」變成「汁野」,「以為」寫成「已為」,「以後」卻寫成「已后」。再問他們本字怎麼寫,他們說不太清楚。

由始至終,我還未適應這種亞健康的文化新趨勢。到底,是我追不上時代巨輪,還是下一代的文藝水平已經正在沒落?

原圖:wenweip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