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輪諮詢帶來普選曙光
次輪諮詢帶來普選曙光

「八‧三一」人大決定公布後,泛民政客便像為香港「發喪」似的,說成「民主已死」,哪管特區政府及建制派中的開明人士早已表明框內的討論空間仍是相當廣闊,他們也像是完全聽不入耳。如今,政改次輪諮詢文件出爐,正好摑了這些泛民政客一記耳光。

五大理由落實普選須明暸

當局清楚說明了要落實二○一七年特首普選的五大理由,第一,香港市民熱切期待盡早落實普選;第二,由一千二百名選舉委員會委員增至全港五百萬名選民一人一票選出特首,是香港民主進程一大進步;第三,由普選產生特首,特首候選人必須回應市民訴求以爭取支持,當選人的施政會更貼近民意;第四,普選特首後才可以普選立法會;第五,二○一七年普選特首後,選舉制度可以再優化。筆者認為,這五點稱得上是言簡意賅,在閣下決定是否支持政改前,應該好好就著這五點作出思考。

「入閘」門檻偏低意義重大

次輪政改諮詢的幾大主要方向看似普通,實則起到極大作用。文件提到,「入閘」門檻可研究是否低至提名委員會八分一甚至是十二分一委員具名推薦,以千二人組成的提名委員會計算,即只要取得一百個至一百五十個具名推薦,便可以拿到「入閘」參選的資格,依舉過往兩屆特首選舉中,均有泛民人士可以取得八分一提名票計,這個「入閘」門檻肯定算是相對的低了。

有泛民人士執意認為在人大框架下「入閘容易,出閘很難」,像泛民參選者要「出閘」,即取得提名委員會過半支持票是難過登天,因此就是不公義不公平云云。其實,諮詢文件已明確提及「提名程序的透明度」亦是其中一個主要諮詢方向,這包括「提供適當平台讓參選人有公平機會向提名委員會全體委員,以至市民大眾解釋其政綱和理念,爭取支持」。在這個過程中,時間縱然再緊迫,但任何一個成功「入閘」的參選人,均有機會將「不可能變為可能」,透過這段期間的工作,凝聚支持度,自然就可以對整個提名委員會構成壓力,促使委員要參考民意選出兩至三個候選人。

泛民再無理由杯葛諮詢

筆者深信,只要大家仔細思考,就必然明白「入閘後」與「出閘前」這段時間的關鍵性所在。

可以說,政府肯在「入閘」的門檻上著墨,顯然是釋出極大的善意,亦清楚證明「人大框架為香港民主敲起喪鐘」只是徹頭徹尾的歪理謬論。框架固然不可撼動,但根本無礙其他改動空間。

猶記得佔領行動還未開始前,政府、建制派以至是中央一直釋出善意,表明提名委員會界別的組成可以適度調整,例如當時便有人提及像漁農界般人數比較少,而席位相對多的界別,是否可以研究騰出一些席位呢?又例如有建議則稱可以考慮公司票轉董事票以求擴大選民基礎。然而,泛民不但未有作出正面回應,更對這些建議擺出一副嗤之以鼻的態度。如今,「蘇州過後無艇搭」,這些建議達成的機會已變得渺茫。正因如此,希望大家能更聚焦「入閘」的討論,更珍惜這個契機。

「2017,機不可失。」不單是政改的宣傳口號,更是普羅市民的共同心聲。第二輪政改諮詢文件,已撥開了伴隨佔領行動而來的普選陰霾,並帶來了曙光。連月來均聲稱要杯葛諮詢的泛民政客,現在該是你們聽取民意回心轉意,重返討論桌的時候。否則,你們必然會負上為反對而反對,阻礙普選落實的一世罵名。

原圖:bbc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