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𧗾「集體利益」與「個人自由」?
如何平𧗾「集體利益」與「個人自由」?

為了抗疫政府曾發出「封鎖」令,旨在減低人流,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以截斷病毒由人傳人的途徑。封鎖令規定銷售「非必需品」的商店暫時停止營業,餐廳停開,學校停課,戲院息映,工廠停工;除此之外,出現公眾場所必須戴上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不能和家庭以外的人聚在一起......等等暫時性的措施,並寄望於市民的自律。


商店停止營業,首當其衝是眾多的小商戶,但為了大局著想,他們勉為其難接受。不過在禁令下,大型連鎖店竟然可大開中門,只要貨架上有「必需品」供應。政府的措施明顯厚此薄彼,令小商戶憤憤不平,怨聲四起。政府未能即時調整,直到最近才將事件平息下來。


封鎖令存在不少漏洞,例如:甲區落入禁令的範圍內,五步之遙的乙區卻不受禁令影響。購物者可自由進出兩區,病毒於是可跟隨人流廣泛傳播。這個缺口最近才被堵塞,但聖誕節前的購物者早已蜂擁而至。


戴口罩曾經引起不少爭論,大部分人都願意遵守,但不少人仍堅持不戴。迫於無奈,超市及藥房唯有明文規定,顧客必須戴上口罩才可進場。這樣才解決了爭端。計程車也有這個規定,司機可拒載不戴口罩的乘客。


加拿大是個崇尚自由的社會,戴口罩是個人的自由選擇。戴與不戴由你決定,只要不防礙他人的安全,或得到他們的同意。個人自由不是沒有底綫的,真正的自由必須符合利己利人的原則,反此便是自私的行為了!


以上都是原則性的問題,沒有什麼可以爭議的地方。不過,政府的抗疫措施經過了九個月,仍一籌莫展。人們開始質疑其效率,並懐疑所付出的代價是否值得。小商人反應尤其強烈,他們除了看不見疫情的盡頭,更憂慮業務在疫情過後是否可以重開?


任何政策如果沒有得到廣泛的支持,絕對起不了作用。責任誰屬?當然是掌握資源與權力的政府,責無旁貸。封鎖令一頒布,就必須雷厲風行,否則形同虛設。違例者必須予以重罰,政府似乎沒有徹底做到,可能是缺乏人力所致。


如今疫苗出現了,帶來希望。前綫醫護人員及受感染機會較大的教師和維護秩序的警察,會優先接受注射,繼而是護老中心的老人家及高危地區的居民,然後輪到十六歲以上的普羅大眾。政府將希望寄託在疫苗上,孤注一擲。但面對很多不明朗因素,未能解決。不少市民對疫苗的功效、安全性,免疫的持久性有所保留,這些憂慮必須消除才可順利推動這個計劃。政府絕對不能以「集體利益」為理由強迫市民接種疫苗,市民也沒有義務去履行一些他們認為會影響個人健康的「社會責任」。怎樣平衡這個矛盾,誰可向執政者出謀獻策?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5
好正
0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