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部改革的全球趨勢
新聞部改革的全球趨勢

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哈佛大學的新聞學研究基金每年12月都會請來一眾專家與學者,預測來年全球傳媒的新趨勢──今年主題之一,是疫情下所有企業均大幅裁員,世界各地傳媒的新聞部應當如何變革,特別是如何重建新聞道德和專業。目前主要有四大相關建議:


第一,是不要用自己的怨念來「呃Likes」──《紐約時報》去年飽受批評的一大問題,是部分員工把對公司的不滿,利用社交網絡讓所有人知道。這種表面上打着「愛公司」旗號而實質利用民粹向管理層施壓,甚至不惜破壞機構商譽的手法,被評為既不專業,亦有違道德。有《紐時》員工承認,仇恨的確能催谷自己專頁的點擊率,所以許多人經不起誘惑。專家認為,若然傳媒人不能守住這條底線,再談其他改革也是徒然。故《紐時》的做法是由4名頂層編輯中委派一人,專責審閱出名會「爆內部料」的資深記者及專欄作家之稿件,確保沒問題才會刊登。若然這一幫人要總辭,也就悉隨尊便。


規管員工社交網絡賬戶


第二,是明確規管員工個人的社交網絡賬戶──幾個月前在本欄寫過,英國廣播公司的新總裁明言,員工若然執意要發表自己政治主張,便不應留在BBC,而相關限制亦應用於員工自己的社交網絡賬戶,表明員工不得就「公共政策、政治或其他敏感課題表達個人意見」,並向國會承諾違規者輕則接受紀律處分,重則會被解僱。另外,還有某些CNN的節目主持,和《華盛頓郵報》及Politico的記者進一步倡議,記者應該認真考慮不參與投票,以確保採訪時絲毫不受自己的投票取向干擾──雖然記者必定強調自身專業,但重點是公眾觀感:記者不應說謊,但坦白說出投了票予誰,總惹來另一方批評公器私用;不投票的話,便可避免這個問題而讓受眾減少懷疑。


第三,是工程和其他支援部門必須轉變營運模式──新聞部的改革不限於新聞部本身。美國不少專業新聞攝影師指出,目前全球缺貨的iPhone12 Pro之拍攝質素,其實已等同甚至超越許多電視台仍在使用中的器材。學者認為,如果從受眾獲得最佳內容的角度出發,工程和其他支援部門須與時並進,轉為以特約模式按個別新聞故事的需要合作,並全面轉用串流技術,打造streaming newsroom──「無功都有勞」的思維只會拖新聞部後腿:畢竟舊式新聞慢慢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科技方在最前線。


第四,是編輯與記者要提防「潛意識偏頗」──Black Lives Matter促使美國及其他國家的新聞部,必須審視如何確保價值觀多元化。專家形容此乃「制度派」(institutionalist)與「起義派」(insurrectionist)之爭:前者並非指親政府的建制派,而是各新聞機構中,部分入行廿年以上並一直沒有轉工的資深傳媒人,他們往往會認為傳統的報道手法是唯一標準,更一直冷待新聞app和社交網絡的各種需要,並歧視跟他們意見不同的人。由此卻衍生另一班跨世代的「起義派」,認為不能再小修小補,定當破舊立新,重新思考新聞傳媒如何營運:《紐時》的填字遊戲和烹飪版獲得空前成功,正是由於大膽創新,方法之一是要求部門主管接受「潛意識偏頗培訓」(unconscious-bias training),讓他們至少意識到自己許多做事手法因循守舊,繼而能重新學習。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20年12月14日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9
好正
2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