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的基因
沉迷的基因

我一直覺得么女是個典型的三分鐘熱度孩子,小時候,她可以玩三分鐘泥膠,轉個頭就走出陽台吹泡泡;玩到一地肥皂水,她忽然又跑去追狗;明明見她跟狗兒攬着碌地沙,一回頭她已倒了一地波子在玩溜冰了!

她的興趣可多,學過吹笛、單簧管、溜冰、繪畫、花式跳繩、紙黏土……但每個課程都是一級起兩級止。每次我都怪責她,明明是你自己說喜歡,怎不好好學下去?她說,開始時確是喜歡,但學了一陣子就沒興趣了!

「你真是三分鐘熱度!」我說。

「學了十幾堂,都算三分鐘?三個鐘都唔止啦!」么女反駁。

想想也是,做父母的常以替孩子找興趣找潛能為藉口,報了一個又一個興趣班,孩子好奇心重,開始時總能興致勃勃,但要持續下去,靠的就是真興趣了。家長的問題通常是開了頭,就停不了,一停,就會怪責孩子三分鐘熱度,批死他們做事沒恆心,卻沒想過,有些興趣班,孩子真的不適合、或者不喜歡。

三分鐘熱度孩子迷上雕印章

其實每個人都有種沉迷的基因,只差你找到讓你着迷的東西沒有。如果仍在尋尋覓覓、四處涉獵,三分鐘熱度的試,是理所當然的果。

這個暑假,我那個三分鐘熱度的么女展現了她沉溺的基因,用行動給我證明如果找到所愛,她的三分鐘可以有幾認真!

那是在書展找到的觸動,那天她在群書中拿起一本教人雕印章的書,還有一大堆橡皮膠雕刻刀印台之類的物事,問: 「可不可以買?我想學雕印仔!」「你未試過,就買下一大堆?」我找理由推搪。

「不買下,怎試?」她理直氣壯。

幾經拉鋸,終於買下一些基本工具,和兩本書,從此,么女的雕刻工場正式開業。

飯桌從早到晚被她霸佔,先是一大堆失敗作品,還有雕刻刀造成的幾隻損傷指頭。然後漸見雛形,一個個粗糙橡皮章已經開始有陰印、陽印之分。

「這樣亂雕怎會學得好?找個雕刻班上上啦!」我又怪獸上身。

「不用了,YouTube 有很多短片,教得很詳細,我跟住學就得!」

我都幾乎忘了,在這新世代,學習資訊本來就唾手可得。

工多藝熟,孩子給我驗證了這4 個字。每次捧着她的製成品,我們只能用歎為觀止來形容。

暑假完了,么女仍鍥而不捨,一做完功課又開工,像樣的印章已雕了逾5、60 個,甚至不太讓人相信那是一個10 歲孩子自學的結果,更難讓人相信如此專注雕刻的孩子,本來就是一個典型的三分鐘熱度。

所以,當你在抱怨孩子做什麼都沒耐性、三分鐘熱度的時候,不妨換個角度看,他其實尚未找到沉溺的誘因而已。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13年9月10日

圖: pinterest.com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