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民粹主義
憤怒民粹主義

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 黃永

 

隨着美國大選「應該」告一段落,各國傳媒學者現正趕緊把相關資料和觀察,整理成研究文章發表。當中一個共同主題,是憤怒與選舉和政治的關係──不少學者認為,「特朗普主義」(Trumpism)之本質,離不開「憤怒民粹主義」(angry populism)。

 

每位代表着個別年代的政治人物,都有能力操控群眾集中在某種單一情緒。像在美國,列根利用了人民對前蘇聯的「恐懼」,而奧巴馬則透過互聯網的滲透力販賣「希望」,特朗普卻以同樣的科技,在社交網絡打造的回音室不斷放大「憤怒」。

 

然而,聚焦憤怒亦是特朗普未能連任的主因:因為憤怒的挑戰者可以帶領追隨者衝鋒陷陣,但憤怒的在位者只會突顯自己是暴君──故4年前特朗普能夠異軍突起,今日在疫情之下卻暴露全身弱點──確診COVID-19的特朗普幾天內就病好,而自己的國民因此病而死亡的數目至下月估計將上升到三十萬,試問美國民眾在本周的Thanksgiving還能如何感恩?

 

以上觀點自然亦有人表示不以為然,畢竟特朗普的得票也突破了七千萬。但傳媒學者認為背後也是憤怒使然,令人達致亢奮狀態。參考體育傳訊研究(sports communication study)的學術文獻,忠實「粉絲」有強烈傾向把球隊的失敗等同於自身的失敗,繼而充滿挫折感並不能自拔。套用在目前情況,特朗普不承認落敗及重申不接受選舉結果,能夠為「侵粉」暫時紓解情緒壓力,減輕自己面對人生挫敗時的認知失調,所以他們才會不顧事實,乃至偏聽和拒絕接收全部資訊,而寧可聽從特朗普來獲得心靈慰藉。

 

許多社會心理學文獻經已指出,人類往往傾向把成功的主因歸於自己努力,又把失敗的責任推卸到外力。特朗普不單明白這種心態,更以此操弄人心,散播選舉舞弊訊息。如同過去很多足球比賽,輸掉的一方總有人批評球證不公或對手「插水」,甚至質疑VAR系統。而有關這次美國大選的研究也進一步確認:一個人愈憤怒,就愈容易相信虛假訊息──基於這些最新研究結果,很多選舉專家和政治學者估計,世界各地今後的選舉,將會採取「兩部曲」模式:先激起選民的憤怒,再釋放大量誤導訊息。

 

此外也有研究發現,憤怒由於會令選民更容易接受各式各樣的陰謀論,於是導致愈來愈多人不願意回應民意調查,或是刻意說謊以誤導民調結果。有民調學者建議,因應2016和2020大選的情況,民意研究未來的發展方向應集中探討如何使用「估算其他人將如何投票」的提問方法,以增加民調的準確性──意思是與其直接問受訪者將投票予誰,問題轉為詢問:「在你的社交圈子內、而又在同一選區的人當中,估計有多少百分比的人會投票予誰?」

 

學者初步發現,由於回應者抽離自己而轉為用第三身思考,所以某程度上減低了所謂「害羞特朗普選民效應」(shy Trump voters effect),令民調結果變得相對準確。另外概念上,要求回應的人估計朋友圈打算如何投票,其實等於反過來量度受訪者如何受身邊人影響,從而把「群眾壓力」亦間接計算在民調之內。至於接下來的研究重點,包括分析怎樣按是否願意透露投票取向(voting intentions)來加權,以及如何把全國性和各州的民調結果融合,從而更準確預測「選舉人票」的分布。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20年11月24日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9
好正
2
心心眼
5
好好笑
2
令人傷心
2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