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後來居上 香港何去何從
深圳後來居上 香港何去何從

本文作者為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丘健和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四十周年大會上,高度評價深圳四十年來取得的成就,並賦予深圳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以及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要引擎等重責,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新格局。


四十年前,歷史選擇了深圳。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摒棄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極左路線,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基本國策,掀起了改革開放的序幕。中央選定深圳作為經濟特區,就是為了善用深圳毗鄰香港的優勢,將港澳台僑的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以及城市管理模式、國際標準等制度引進至內地,從而推動國家邁向現代化。


深圳用了四十年時間,從一個人口僅數十萬、GDP僅兩億元的小漁村,發展到現在人口超過一千萬,GDP達2.69萬億元的大都市,經濟總量增長一萬倍,不僅超越廣州及香港,更走過了其他國際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歷程。與此同時,香港發揮着中國與世界交往的橋樑作用,從一個工業城市,轉型為以第三產業為主的經濟體,成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隨著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加上對外面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美關係惡化的國際大變局,深圳的角色從以前的「先行先試」,轉變到「先行示範」。兩字之別,語境迴異,在「先行示範」角色下,深圳不僅要擔當先導作用,而且要取得標誌性成果,還要有值得各地借鑑的示範意義,可見中央對深圳的期望任重道遠。


去年八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文件,並於日前公布具體方案,賦予深圳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上更多自主權,不僅涵蓋於經濟及科技,而且擴大至行政體制、法治、文化、環境等層面,務求在五年內取得一定成果,將有關經驗複製全國,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樹立標杆。


然而過去二十年來,香港的發展卻裹足不前,只著眼於短視的投機炒賣,錯失了發展創科等新興產業的黃金機會,與「敢為天下先」勇於創新的深圳形成巨大的反差。此外,香港社會趨向泛政治化,造成盲目排外的本土主義抬頭,從最初反高鐵、反國教、非法佔中,以至去年的「黑暴」,不僅衝擊法治精神的核心價值,更令年輕一代排斥內地。最令筆者憂慮的,並不是深圳制定了什麼發展大計,而是特區政府的思維落後形勢,官員對大灣區及國家發展策略缺乏大局觀,面對鄰近城市積極參與和制定相關政策,但香港卻遲遲未有實質行動,平白坐失不少發展良機。


必須強調,城市互相競爭本來平常不過。從發展本質而言,深圳是姓「社」,香港是姓「資」,深圳賴以成功的一套,香港即使想學也學不來。香港與深圳應當處於「競合」關係:競爭與合作並存,而不是零和遊戲。香港須把握近水樓台的優勢,積極與深圳以至其他大灣區城市磋商,如何在金融、創科、航運等方面做好分工,在「國家所需」與「香港所長」的交匯點上取長補短,加強兩地經濟產業合作互補,從而產生互相促進作用,實現互利共贏。


「危機倒逼改革」,深圳取得的成就,正給香港社會一個反思的契機。面對錯綜複雜的新形勢,特區政府上下應當加強歷史觀和戰略觀,營造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社會共識,敢於調整利益格局,推動發展多元產業。社會各界必須全面解放思想,擺脫意識形態的枷鎖,摒棄盲目仇中的心態,善用一國兩制的優勢拓展新興市場,吸引外資進入中國「雙循環」經濟格局當中,才能讓香港走出發展困局。


市民也要明白到,香港過去的成功並非必然,玉石俱焚無法撼動國家發展大局,相反只會令香港社會陷入全輸局面。只有加強對國家的影響力,為國家深化改革開放作出貢獻,才是守護一國兩制的唯一方法。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6
好正
3
心心眼
0
好好笑
1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