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深圳 香港更需努力
借鏡深圳 香港更需努力

本文作者為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梁幸發


深圳經濟特區早前迎來成立40周年,其「深圳速度」使深圳成為世界創新和科技之都,由一片荒蕪爛地開始,深圳的GDP於2018年達2.4萬億人民幣,按當時匯率計折合約2.87萬億港元,首次超越香港同年的2.8萬億港元,2020年公佈的胡潤全球獨角獸榜中,中國佔了227間,其中深圳佔了當中的20間,香港發展卻感停滯不前患得患失,面對深圳的發展模式,香港應何去何從?


毫無疑問,政府政策的支持對深圳模式的成功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事實上,深圳改革方向並非一帆風順,1980年中央將深圳等設為經濟特區後,由早年改革開放的勞動密集型工業,到後來隨人工和租金成本不斷上升、優勢漸失的情況下,轉型為發展高新科技等多元新興產業,使深圳經歷突破性發展。誠然,與香港相比,深圳自身欠缺知名大學,學術人才板凳深度不足,深圳政府卻願意投放巨大資源吸納周邊人才,包括其家人可以落戶深圳、子女可申請免學費和雜費、以及提供一系列資金補助和稅務優惠計劃等,成功使各系列人才匯集深圳。


深圳政府大刀闊斧推行變革,在發展遇到瓶頸之時,願意撼動既得利益者並推動產業轉型,大力推行「落地」政策和進行產業規劃和佈局,先後孕育出騰訊、華為和大彊等科技巨企,2020年8月深圳更正式步入5G網絡全覆蓋。近日,國務院公佈《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包括成立金融科技創新平台等,反映在國家扶持和深圳高瞻遠矚的地方視野下,將繼續成為內地進一步推動改革的重要試點。


香港近年發展逐步放緩,特區政府在產業轉型方面顯得毫無章法,回歸後曾大力推動創新和資訊科技等產業發展,奈何欠缺整體規劃,二千年代一度掀起的「科網狂潮」隨泡沫爆破而沉寂,數碼港在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的支持下,一度銳意要將其打造成類似美國矽谷的高科技中心,卻一直被指淪為地產項目,政府亦被批評對科學園的發展支援不足。平心而論,過去香港一直依賴的「大市場、小政府」和「積極不干預」政策,的確曾為香港創造了自由和寬鬆的營商環境,然而在產業升級和轉型方面,「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思維和欠缺執行力等問題根深柢固,深圳的積極有為成為香港的最佳示範。


與此同時,深圳建立了包容和多元的創新環境,以及具備完善的產業鏈,為創新科技產業發展創造條件。儘管本港不缺相應的科研和學術人才,然而在缺乏相關的硬件及產業鏈配合下,部分亦會選擇離開香港創業,典型例子有由香港科技大學畢業生汪滔所創辦,現時佔全球無人機市場約70%市佔率大疆,當年基於生產上等的考慮,毅然北上創業,總部設於深圳,專注研發及生產無人機,時至今日已發展成為估值超過100億美元的「獨角獸」。


特區政府近年成立了創新及科技局,投放更多資源支援創新科技發展,然而本港產業結構依舊固化,經濟支柱仍側重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和專業服務,統計處資料顯示上述四大產業在2018年仍佔本地生產總值的57.3%,就業人數亦佔了本港總就業人數的46.3%,青年人礙於香港經營成本高昂、市場規模小及缺乏相應產業鏈等,要創業實在舉步維艱。


深圳過去四十年著力於經濟和社會發展,造就了中國改革開放底下的經濟奇蹟,香港卻淪為政治城市,排斥內地,自我孤立,人才在黑暴的陰霾下更有所外流。國家主席習近平剛在深圳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必須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和促進內地與港澳融合發展,香港面對深圳模式無需妄自菲薄,只要回歸發展初心,特區政府能夠革新其管治思維之餘,各方亦能放下歧見集中精力拼經濟拼民生,筆者相信香港仍可趕上飛馳了四十載的改革開放高速列車。


原圖:新華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2
好正
2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