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任「三重割席」 泛民應如何自處?
延任「三重割席」 泛民應如何自處?

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15名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就會否按中央決定延任1年,以民意調查方式,找出泛民支持者取態來定去留,結果支持和反對兩邊均不過半。相關議員隨即宣布作出「政治決定」:留下來(唯獨同場宣布退黨兼退出政壇的陳淑莊除外)。


問題是民主派似乎並未明白他們的政治決定所附帶的代價與後果。皆因民主派今次的所謂「政治決定」,表面是決定留任,但實際是決定割席,而且還是3個層次的割席:


民調涉2560人 僅29%撑民主派


第一層次是跟抗爭派割席--這點從今次民調共2,560名合資格受訪者中,只得738人自稱是「民主派支持者」得以彰顯。假設這個比例反映香港現況,則民主派支持者只佔全港「在政治問題上願意表態」(即參與民調)的總人數28.8%。


然而,願意作政治表態的人未必全部是選民,是次民調的登記選民比例為86%。以此推算,則「可能投票予民主派」的選民為24.8%(即28.8% x 86%)。按照一貫以來(包括去年區議會選舉),全港大概有60%的非建制派選民之所謂「六四黃金比例」再推演,則目前有35.2%的選民,既反對建制派,亦不承認自己是民主派,也就是屬於激進派或抗爭派。


更值得留意的一點,是這35.2%的激進選民雖然佔「非建制派」的多數(近6成),但他們的聲音卻完全被排除在民調結果之外--這樣做的實質意義,就是「和勇不分」正式成為歷史:民主派不會考慮抗爭派看法,亦要求抗爭者不要「干預」泛民的做法。


至於第二層次的割席,乃是跟泛民本身部分支持者割席--留意參與民調的738名「民主派支持者」中,其實只得711人有明確表態(27人答「唔知」或「難講」)。坊間許多「47.1%支持Vs 45.8%反對留任」的報道,往往誤以為738是計算支持和反對比率的分母,但實際上應是711(738減去無明確表態的27人)。釐清這數字之目的,在於指出民主派所獲的民意授權(political mandate)不單不過半,更較許多報道的要低。


那45.8%反對泛民留任的「民主派支持者」,理論上應該是民主派議員集中招呼關心的對象:因為大部分民主派議員一開始便公開表明傾向留任,所以贊成他們留下來的人當中,不少本來就是所謂的「忠粉」、「鐵粉」;但反對留任而仍堅稱支持民主派者,縱是心裏不認同,卻依然對泛民不離不棄,所以仍願意參與民調,希望以自己的聲音,影響一眾議員之最終決定。


原則上,假如今次民調結果顯示「支持留任」的聲音過半,在尊重民主的前提下,反對一方的民主派支持者,還是會接受這個結果。


民意授權不足 仍一意孤「留」


然而,如今明明民意授權(mandate)不足,但泛民卻一意孤「留」,實際效果便等同跟這班苦口婆心、認為他們不應延任的支持者割席:無足夠民意認受,即按一己之意行事,且事涉自己獲益,而他們之前更曾經發聲明,嚴批政權作延任決定是「摧毁僅餘的民主自由,斷送幾代香港人的未來」-請問泛民還談甚麼民主?有甚麼原則?或者他們實踐的到底是哪種形式的民主?


由此,引伸出第三個層次之「民主黨與公民黨割席」--以上推算的24.8%「可能投票予民主派」的選民當中,由於只有47.1%支持留任,因此估計剩下來只有11.7%(24.8% x 47.1%)的選票屬於民主派。由於立法會地區直選一般而言要獲得6%的選票才可能當選,乃至得票8%至11%始勉強算安全,因此民主黨和公民黨極可能會因為爭奪這11.7%的選票而產生矛盾,繼而割席。


事實上,也不用待至明年選舉,單看上周公布民調結果的記者會,兩黨的分裂已十分清晰:明明民主黨強調今次的「政治決定」是參與民調的泛民議員要齊齊留守議會以團結戰綫云云,陳淑莊本人卻又有另一「政治決定」:採取截然不同取態,宣布全身而退,既充滿公民黨一直任由黨員「我自行我路」之味道,亦再次勾起《港區國安法》通過後不少資深政客「雞飛狗走」的逃跑印象。


可是縱然出現上述之「三重割席」,選擇留任的議員仍聲稱走抗爭路綫,民主黨主席胡志偉更揚言不應該分民主派和抗爭派,未有認清原先的同路人已分道揚鑣,未來只會有更多選票流失。


初選放大民粹 長遠恐致滅黨


民主派必須注意的關鍵,是不論透過早前的所謂「泛民初選」,還是這次以民調方式作黨團決定,這種由選民直接決定政黨重要去向的形式,勢必削弱政黨功能,並放大民粹聲音,長遠甚至導致滅黨。


耶魯大學的公開課程「現代世界的權力和政治」便旨在教導世人,以初選或民調方式作政治決定,往往令討論側重一邊,結果令激進勢力抬頭,於是社會更難達致共識而變得分化。例如美國民主黨的初選辯論,一般都不可能詳細討論共和黨的政策,於是把目標由「民主Vs共和」(亦即黨內一同訂出最有力迎擊對手的政策),變成民主黨內部不同派系的「政策對決」,結果必令激進派議題成焦點,而事後要10多名參選人收窄分歧,亦較一開始便進行黨內閉門商議更難。


透過民調替政黨作決定,也會出現相同情況:由於受訪者往往只會被問及是否贊成或反對某個建議(如泛民「去」或「留」),但建議背後的代價則不會詳細解釋,間接把回應者分裂成兩大陣營,於是愈激的聲音愈有影響力。


如何避免滅黨之災?泛民繼續激下去,毫無疑問會繼續流失選票予抗爭派。不放棄抗爭路綫,勢將迫使泛民走進死胡同。反而把自己的政治取態移向中間,才可凸顯留在議會的實際功用。尤其泛民如果能跟建制合作,提出改善政府政策的建議,轉型成「改革派」而非「攬炒派」,則明年選舉應該不用再被DQ。


原文轉載自《經濟通》 2020年10月6日


原圖:RTH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7
好正
1
心心眼
4
好好笑
2
令人傷心
2
嬲爆

評論

  • 859622757@qq.com
    859622757@qq.com
    3年前
    0 回應 檢舉
    (o`ε´o)

    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