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復明日」的公營房屋政策
「明日復明日」的公營房屋政策

本文作者為立法會議員郭偉强


房委會早前公布了最新公屋輪候數字,不出所料,基於經濟環境嚴峻,公屋需求因而增加,故輪候冊上的申請數目已升至近二十六萬個,一般家庭平均輪候五點五年才有望「上樓」。

 

優先解決房屋等民生議題

 

然而在輪候時間再破頂之際,公屋供應卻不增反減。從最新公布的公營房屋建屋預測可見,未來五年公營房屋興建量不但未達《長遠房屋策略》的目標,其中二○二四/二五年房委會更只能建五千五百個公屋單位,打破回歸以來「最低興建量」。事實上,公屋供應出現斷層已討論了數年,可是當局幾年來都苦無對策,只能托辭未來「追落後」就可解決問題。結果這種「明日復明日」的消極對策令本港房屋問題至今也得不到紓緩。

 

增加土地供應,提高房屋興建量,都是歷屆政府解決房屋問題的「標準答案」,但多年來卻鮮有做好。現屆政府兩年前雖浩浩蕩蕩進行土地大辯論,並得出以大型填海為核心,發展棕地、閒置農地作短、中期供應的對策,可是到具體落實時,很多項目卻被政治化成反政府「彈藥」,並一再被反對派耽誤。例如以土地大辯論中最為關鍵的中部水域人工島為例,現時差不多「壽終正寢」,若最終連前期研究撥款也未能獲批,往後要推展此大型項目將更見渺茫。至於發展私人農地及棕地,同樣也因收地、搬遷及改劃等既有程序而被耽誤。由此可見,在新土地開發無望下,未來公營房屋供應只會愈來愈不穩定,與市民需求的落差將愈來愈大。

 

落實建屋 回復「三年上樓」

 

過去一年多,社會注意力集中在政治及疫情上,但這並不代表房屋及土地等結構性問題就告消失。反之在疫情不斷衝擊市民的就業與經濟下,本港住屋問題其實更見尖銳,市民在收入減但樓價、租金持續高企下,住屋負擔變相更為沉重。因此,本屆政府應好好利用餘下的時間,優先解決房屋及就業等民生議題,當中最重要是大刀闊斧落實《長策》建議的建屋目標,並就公屋回復「三年上樓」作出時間表,從而令市民在艱難時期可多一份安心。

 

公屋供應不足源於建屋用地不夠,但此「老、大、難」的問題卻非不能解決,關鍵只在於政府的管治思維及執行決心。就以填海為例,除卻人工島外,政府其實也應研究更多方案,包括在國家協助下進行域外填海,從以獲得大量可發展的土地。至於閒置農地及棕地方面,政府手上其實也有《土地收回條例》可動用,以加快私人土地收回程序。此外,將政府工廈改建為公屋、落實重建以增加地積比等,其實都是可望而可即的增加興建量方法,問題只在於官員能否突破框限,並就政策作出承擔,而不是蹉跎歲月,等待一年又一年的「追落後」。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20年8月26日

 

原圖:RTH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2
點算呀
0
唔係呀哇
1
無意見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