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處暑 白露
立秋 處暑 白露

本文作者為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


友人熱愛中國文化,早些時候傳來短訊,說的是「今天立秋,暑氣漸退」;執筆趕稿之際,手機又收到另一短訊,「今天處暑,冷熱反覆,一場雨帶出一點寒,總的是熱暑必散,氣溫必降,秋冬衣服可以準備,很快,白露的日子又到了。」話語的情理兼備,風雲預測,不離人間暖意,立秋、處暑、白露究從何而來?就是從二十四節氣而來。


一年四季,四季二十四節,順序排序,這是用天文學、科學乃至文學的綜合,述說大自然。順時應節,春夏秋冬,循環往復,詩人握緊節令,抒發情感,留下無數作品,橫破時空距離,供永續的念想,連結文化韌帶及精神冥合,抑揚頓挫,衍生難以言喻的文化同體,牽起休戚與共、同舟共軛的生命感悟。


春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夏來「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杜甫《江村》);秋立「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冬至「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寒江雪》)。


唐宋詩詞出色無數,作品既是對大自然四季的唱頌,亦多有反諷,空間與聯想都無限,杜甫對春天的抒懷寄意篇,就有廣傳熟誦千年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處身安史之亂的長安,三月春天,感傷時節,春天不是賞心的花開,而是憂傷的濺淚。


中國文化早熟傳承,唐詩宋詞並非橫空冒起。不欲為五斗米折腰,排拒政治黑暗,心照桃花源的東晉末年詩人陶淵明,早有《四時》山水詩,「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秋月揚明暉,冬嶺秀寒松」,究是疾俗出世之作,抑或仕途失意後,參透四時、心中喜樂之句,任憑後世測度玩味,寄予情意。


愈有機會追蹤探索前塵,愈是心裏明白,中國二十四節氣,詩詞曲賦相激相盪,確是理長存、情無盡、意深遠,屬世界文化遺產卻是生命永續。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20年8月25日


圖片來源:新華網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5
支持
3
好正
0
無意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