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隔離」的指引不能一成不變
「自我隔離」的指引不能一成不變

「自我隔離」的生活真的不好過,猶如太空人守在太空艙內,在有限的空間內來回打轉。每天從牀上翻起身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視機,收看疫情的最新進展,看完一個台轉去另一個台,看完了又轉去另一個台,希望能看到一些令人鼓舞的消息,但可惜,看到的都是千遍一律,感染個案及死亡人數的最新及累積統計,一些被遺棄城鎮的死寂景象,觸目驚心,感覺「死神」就在你的身旁,正向你招手。除了病毒散播受到控制之外,疫情何時才了結呢?

 

中國的報導在網上受到質疑,指他們有意粉飾「太平」,絕對不可信。誰在說謊?真相如何?總有一天水落石出。我對人類終於戰勝病毒具有信心,所以傾向於接受一些較正面的報導,感覺其可信性較高。

 

雖然疫情在中國受控令人鼓舞,但很多國家仍然束手無策。加拿大總理杜魯多每天站在新聞發佈會前,聲嘶力竭向我們發出「留在家」的呼聲,不絕於耳,除此之外,他再拿不出其他辦法來阻止病毒的蔓延,令人沮喪。「自我隔離」只是消極的對策,在講求民主及尊重人權的國家是很難徹底貫徹的,所以成效有限;義大利、西班牙、法國發出了同樣的指引,但無法阻止病毒的蔓延。除非將這些指引變為「宵禁令」,將違者繩之於法。在美國的情況也沒有很大分別,紐約市民罔顧受感染之風險及政府的抗疫指引,不約而同齊聚碼頭迎接「安慰」號水上醫院的來臨,將希望寄托於這艘「方舟」之上!

 

雖然沒有可靠的統計,封閉式的空間似乎是病毒的溫床,如護老院、教堂、課室、戲院、餐廳,室內球場。至今為止,加拿大感染個案都是在這些地方首先出現的,是由於近距離的接觸而引起的。除此之外,長途飛行、火車及遊輪的乘客都會面對較高的風險,前線醫療人員的感染機會也很高。反過來,在路上及公園內與其他人擦肩而過,受到病毒感染的風險相對很低。在戸外由於空氣流通,也沒有帶口罩的必要,否則妨礙新鮮空氣的吸入,得不償失。

 

如果以上估計是對的話,餐廳可繼續營業,但必須限制人流,桌與卓之間保持六英尺距離,顧客只能各佔一桌,對着同一方向而坐。中國武漢就是這樣調整食肆的營運,加拿大可以仿效。很多工廠的生產線也是按照「流水作業」的方式來安排,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非常有限。這些工廠沒有停產的必要,如何決定當然是管理層的責任。

 

瑞典及白俄羅斯沒有追隨其他國家發出「隔離」指引,雖然有點冒險,但在經濟損失與人命安全孰重之衡量下,他們斷然作出這樣的決定,當然有他們的苦衷。抗疫造成的經濟損失不是所有國家都能夠承受成起的,人民的溫飽也是重要的課題,不能顧此失彼。

 

疫情已使不少經濟活動停擺,千萬人失業。我們還可以承受多久呢?況且防疫行動缺乏全球一致性的合作,留下不少缺口,難以堵塞。我們只能寄望疫苗盡早研發成功,也等待夏天的降臨,雙管齊下,兩面夾攻,將病毒驅走。在這段期間,將「自我隔離」指引在可行的範圍內調整一下,使到奄奄一息的經濟有個喘息的機會,保留元氣,等待劫後重生。


原圖:新華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https://www.speakout.hk/app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0
點算呀
0
好慘呀
0
無計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