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4支柱 買時間換轉型
預算案4支柱 買時間換轉型

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認為今年財政預算案過於民粹的評論,基調離不開指向全港成年人派發10,000元現金甚為不當,認為「無差別派錢」並不能針對性使用公帑。

 

港淪民粹社會 派錢「入場費」

 

以上看法忽略了目前至關重要的客觀現實:香港根本已經變成了一個極度敏感的民粹社會——不派錢,噓聲將令預算案內任何考慮周全的部署均舉步維艱——甚至可以說,這每人10,000元是免除政治風險的「墊底費」,也是讓輿論不一窩蜂狠批全份預算案一文不值的「保護費」,更是要求市民嘗試聆聽派錢以外其他政策措施的「入場費」。

 

假如沒有「派一萬」這招,相信陳茂波亦未必會在只有188段的預算案演辭中,放膽花上整整10段暢談大灣區和一帶一路。換個角度看,若然不派錢,我們或許能想像到許多香港人一聽到「大灣區」與「一帶一路」這兩個關鍵詞時,將有哪種強烈情緒反應。

 

接下來的問題,是究竟除了派發現金以外,今次財政預算案實際上還有甚麼策略性部署,讓香港在此風高浪急之際,仍能探究發展新方向?財爺是不是真的沒有指出任何路向,純粹旨在派錢取悅市民?

 

7.9億吸海外客 谷多元深度遊

 

就本港4大支柱產業而言,這份預算案的建議其實相當具體。當中最明顯的是旅遊業:許多人只顧前一周通過的防疫抗疫基金對此業界之支援,卻忽略了財政司司長向旅遊發展局額外撥款7.9億元對外推廣——重點是這筆錢並不打算放在內地宣傳,而是主力吸引國外遊客——換言之,預算案所帶出的主要信息實際上是:既然疫情已嚴重打擊內地訪客,本港旅遊業要重新起步,就應當放棄過去不斷追逐年年突破總旅客數字的固有思維,並嘗試努力找更高利潤的海外客,另外業界也必須因而提升其質素和水平,包括服務態度及語言能力,以至由景點與購物旅遊,轉型推動更具深度的文化遊。

 

更重要一點,是香港旅遊業總體政策不再「追人頭」的話,香港不少地區的街道有望不再像以往那般擠迫,店舖售賣之商品亦有機會更多元化;公共地方有更多空間,亦可間接減低因支撑旅遊業而付出的社會成本(如部分地區交通擠塞和違泊問題嚴重)。

 

機管局推溫控物流 保空運地位

 

旅遊業以外,今次預算案在物流業發展方面寫得甚仔細:空運業自是以機場的三跑道系統為長遠發展骨幹,但財爺特別提到機管局正密鑼緊鼓「擴建速遞貨運站」,而香港郵政亦打算在短期內展開「重建空郵中心工程」,總算回應了今年初市民遲遲未收到口罩的聲音。

 

至於從策略發展角度,預算案提到機管局將「提升處理高價值溫控貨物能力」這點,則可謂至關重要——由於預期愈來愈多物件可透過3D打印製作,物流業近幾年的兵家必爭之地,正是那些不能被打印而必須實體付運的貨品之生意,而處理「溫控貨物」便自然成為維持本港空運地位的關鍵。但願財政預算案聚焦這範疇之後,各相關單位會就此抓緊時間、加倍努力。

 

至於近年逐漸落後的海運業,財爺則宣布把香港定位為「高增值港口」,明顯是想跟空運業相輔相成:其中寬免合資格的船舶出租商100%利得稅,連同租賃管理商及海事保險業務之利得稅,亦宣布減半,總算令香港跟上了環球船務近年新興的商業模式,亦反映特區政府有汲取之前在飛機租賃稅制下,引入稅務優惠所獲得的成功經驗,不再一本通書讀到老。

 

鞏固法治基石 專業服務「保底」

 

有關「專業服務」此支柱產業的發展方面,財爺雖然還是重複香港要依靠大灣區,但卻主動回應了過去9個月各種違法示威活動,推出「願景2030—聚焦法治」計劃——這是相當大膽的政治舉措:不但提醒所有曾參與暴力示威者要清楚明白其所作所為的後果,更有要求法律業界需要反省其過往言行的意味——也就是政府認為香港大律師公會及香港律師會在公眾教育方面做得不足或不好,故此才要從庫房動用4億5千萬元那麼多去指派律政司執行此計劃,藉以加深香港人對法治概念的認識。

 

最後當然還有重中之重的金融服務業:許多輿論認為預算案把主力放在推動推動綠色金融和零售債券市場兩方面,但如本文起首所論,財爺始終都把金融服務此4大產業之首的希望,盡押大灣區——關鍵,就在本港與內地現時正在磋商的「雙向理財通」機制,目標是要:「在風險可控和保障投資者的前提下,讓香港和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居民可購買對方市場的理財產品」。

 

大灣區雙向理財 「另類國民教育」

 

表面上,此舉純粹為兩地居民提供更多個人理財選擇,從而能促進跨境人民幣流動並鞏固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樞紐的地位;實際上,此新機制尚有多一層政治部署:互通理財產品讓香港人更容易在內地提取人民幣,更可能有朝一日跟各類保險產品結合,令願意在內地生活的港人在生活和醫療方面有更大保障。而且,一旦有機會透過內地理財產品賺錢,便會有更多港人多加留意內地市況,從而多了解國情,甚至可以視為「另類國民教育」。

 

總括而言,陳茂波今次這份財政預算案的「底樁」,概念上是董建華年代的4大支柱產業,但他因為見到法治這基石被動搖,所以透過大力撥款希望加強市民的法治意識,目的是為專業服務這條支柱保底。至於另外3條支柱,財爺則以大灑金錢對外宣傳、減稅、引進新科技,讓老化樁腳產業得以短暫維持現有在技術層面的優勢,繼而buy time(爭取時間)轉型,以吸引本地和外來投資願意透過香港進入大灣區。

 

原文轉載自《經濟通》 2020年3月3日

 

原圖:RTH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https://www.speakout.hk/app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2
支持
3
好正
2
無意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