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動過渡性房屋 唯靠發展商良心合作
政府推動過渡性房屋 唯靠發展商良心合作

房屋問題是眾多社會問題的重中之重,「辣招」只屬時間短暫和數量有限的特效藥,「上車難」、置業難的死結始終未解;能否根治,既取決於政府的積極主導,還端賴發展商的良知和支持。

 

房屋問題惡化,激盪社會深層次矛盾。最新《施政報告》提出多項短中期措施,包括大幅增加過渡性房屋項目,打算未來3年合共提供1萬個居住單位,這些單位除會建於短期空置的政府土地和公共設施,也有建在私人發展商借出的土地上。

 

過渡性房屋計劃的本意良好,可讓居住環境惡劣和長時間輪候公屋的基層住戶,獲得暫時性「過渡」,日後還有機會換來長時間「安居」,但在短期安頓後,可能再度流離失所;至於問題的核心,則是地從何來?

 

第一,「政府主導」和公私營合作,決定了過渡性房屋計劃的成敗,政府會否配合市場需求,進行「貼地」的政策調整,並且主動覓地建屋和提供足夠的土地和單位?

 

第二,政府能否及時為房企提供多種恒常化支援,包括低息貸款、平租空置地、出租期約年、提供俗稱「三通一平」的基礎建設(即水源、電力、道路及平整土地)?

 

第三,政府會否逐步拆牆鬆綁,放寬相關的《建築物條例》,允許採用簡單物料,又平又快地興建臨時房屋?

 

第四,發展商會否讓利,捐出或借出名下土地?

 

運房局局長陳帆表示,政府至今約有20幅土地可興建逾1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其中包括以象徵式1元代價向恒基地產借用錦田江夏圍的土地。該土地借用期為7年,可提供2000個單位。

 

恒地指會借出錦上路西鐵站附近接近江夏圍的一幅棕地,興建一個過渡性房屋屋邨,整個項目面積近43萬平方呎,初步計劃每個單位面積約150至350平方呎,適合一至五人家庭居住。

 

同時,恒地計劃活化地盤毗鄰的三級歷史建築「江夏圍大宅」,供社企、非牟利補習中心等租用,為區內清貧學生、基層住戶提供康樂設施和社區服務,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運房局副局長蘇偉文相信恒地會盡企業社會的責任,「取諸社會,用諸社會。」

 

過渡性房屋只是短期紓緩措施,要長遠解決問題,還要持續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除了「明日大嶼」計劃外,發展商的企業良心和促進公私營合作的意願更為關鍵。

 

第一,政府長遠闢地、造地和建屋,都常遭阻撓,政府應致力推動公私營合作,以便較快增加供應。

 

第二,社會應摒除對「官商勾結」的偏見,因為公私營合作全都攤在陽光下,只能分享經營紅利,而不能私下圖利特定人士或機構。

 

第三,目前對公私合作的質疑,大多源自對政府和發展商的不信任,但這只種「反權威」式躁動,缺乏明確證據支持,卻對土地規劃和分配造成窒礙。

 

第四,建議與社福機構合作,借用社福元素,消弭對公私營合作的負面觀感,讓一切重回正軌。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19年11月15日


原圖:RTH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
點算呀
1
驚訝
1
無意見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