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黃金三角
兩個黃金三角

由「十一五規劃」開始,國家的其中一個經濟發展策略,就是以城市群為中心。大城市群的概念,最初由法國地理學家哥特曼在他的《大城市群》一書中提出。目前所謂大城市群的基本概念,是認為由多個大城市圈,聚集而成為一個高密度、關係密切、互動性強的城市空間,進而形成一體化的經濟區域。國家在全國的佈局,都是以若干主要城市做龍頭,結合周邊的一些二三線城市,形成一個城市群組合。在最近的10 年間,中央政府陸陸續續頒布了大約20 個的經濟區,也就是以城市群為基礎,這些城市群在沿岸地區,例如福建的西岸經濟區和廣西北部灣區,部分則在內陸省份,例如湖南的長株潭和湖北的武漢經濟區。

 

傳統上而言,最強的3 個城市群就是珠三角,也就是現在定位為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以及京津冀。但如果以城市群的組合而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就優勢明顯,兩者各有優點及長處。長三角是歷史上全中國最富庶的地區,人文薈萃,各城市都有自己發展的歷史。珠三角就得力於香港這個最發達和國際化的城市。上海和香港都在這兩個區域發揮強烈的輻射作用。但在京津冀地區,就只有一強獨大,北京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欠缺輻射和帶動的作用。除了天津之外,其他就沒有像樣的發達城市。所謂京津冀,其實就只有京津,一正一輔,根本沒有辦法形成城市群的聚集效應!

 

在京津冀城市群概念提出之同時,也有一個叫做環渤海經濟區的概念,環渤海的範圍遠比京津冀大,在京津冀地區之外,還包括有山東省和遼東半島,區內具一定經濟實力的城市有10 多個,但環渤海的情况和長三角以及珠三角等城市群有基本上的不同,長三角和珠三角都是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演變而成,也有相近的文化因素。在經濟發展到某一階段之後,中央及地方政府大量投資基礎建設,尤其是城際鐵路和高鐵。以珠三角為例,高鐵和城際鐵路把區內的主要城市連接起來,城市和城市之間,基本上可以在一個半小時內到達,有了這些完善的基建,這個城市群的聚集效應才可以發揮出來,而長三角也有相近的情况。但環渤海經濟區,卻是從一個行政概念勾畫出來,這個區內的城市,跨越不同省份,有各自的發展歷史,這本來就不是一個自然形成,由市場推動的經濟區。它只是用行政命令規劃出來的區域!這樣的規劃,就算再把範圍劃大一點,但沒有互動和協同效應,其力量也無法表達出來。環渤海經濟區是夠大,但內部協同能力不強,其發揮的作用也受到局限。來來往往一段長時間,京津冀還是回歸自己本來的發展軌迹,集中在原有河北省區內尋求突破。

 

北京既要減輕自己的城市負擔,又要帶動區內的經濟發展,所以必須要在區內強化其他城市的角色。天津其實有非常優厚的條件,它既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又有優良的港口設施,京津高鐵開通之後,兩地往來可以在半小時之內,不少經濟資源也回流天津,濱海新區的規劃,也讓天津有了新的發展動力。新加坡和中國的第二項合作計劃,也落地於天津市,這都為天津注入新力量。天津經濟力量的提升,讓區內起碼有兩個具帶動力量的中心城市。北京為了改善城區的環境,不少重工業都需要遷出,距離北京城100 多公里的唐山,就接收了大量重型工業,形成北京、天津、唐山的一個三角地帶。而雄安新區的規劃,就是在這一個京津唐的三角形之外,再發展另外一個三角經濟區。今次到河北和北京考察,發現了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就是同行20 多人,很多都只到過北京和天津兩地,而未有到訪過河北。就算去過,也只是到過風景區承德而已。河北是傳統的中原地帶,是中國5000 年歷史、文化和政治的中心舞台。這個古時的燕趙之地,在現今世代,就好像只停留在歷史書籍內一樣。清朝直隸總督衙門所在的保定,其經濟生產值,連廣東的一個中山市也比不上,讀過中國歷史都會認識的趙國古都邯鄲,經濟上重要性,也只是保定的難兄難弟,這大概是因為在北京的強大吸引力之下,經濟資源不斷流失。雄安新區在北京的刻意扶持之下,「奉旨」接收北京市部分非首都功能,而且以比金山銀山更有價值的綠水青山作為吸引賣點,如果事成,那就在北京天津軸線的上下兩方,構成兩個黃金三角,這可以讓京津冀地區,添回一些色彩!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19年8月1日


原圖:新華社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3
好正
0
好喎
0
無意見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