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強化國史認識增強學生家國情懷
通識強化國史認識增強學生家國情懷

本文作者為中學教師穆家駿


下筆之際,正正是香港回歸22 周年紀念日翌日,經歷了回歸日整整一天的立法會暴亂,相信不少市民大眾與筆者一樣百感交集,千頭萬緒不知從何說起。或許很多人都有疑問,為何那些年輕人選擇在回歸紀念日這個重要的日子搞出這場鬧劇?有建制派立法會議員將最近年輕人參與反修例風波的背後原因,歸咎於通識科。筆者作為一位通識和中國歷史老師,希望分析一下年輕人與這次風波的關係。

 

中學通識課程有很大的教學自由度,甚至連需要教育局審核通過的教科書也沒有,坊間出版社的通識書籍,只能稱之為參考書。但通識科的獨立專題探究,在學界享譽盛名,被不少國內外學術界人士推崇。

 

透過專題報告,可訓練學生的探索精神、解難能力、演講表達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讓學生理解特定議題對社會、國家及世界的影響,發掘學生在傳統考試中不能表現出來的才能。這些技能往往是舊學制中缺少的重要元素,是21 世紀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訓練。

 

通識科的訓練,讓年輕人成為具獨立批判思考的一代,但若缺少重要的民族情懷、國史認識作為基礎,容易令年輕人變成「沒有根的一代」,有年輕人在社交媒體貼文寫着「回歸一點也不值得慶祝」之類的話。

 

讀過近代中史的人,應該對香港回歸祖國有特別的情懷。170 多年前,香港因為鴉片戰爭,被英國強行搶走,從此中國經過近百年屢戰屢敗、喪權辱國的艱難日子。直到抗美援朝,中國終於實現了彭德懷元帥所說的,「西方侵略者只要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佔中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今天的香港,已經成功回歸祖國,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原則下,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解決,根本不需要外國勢力介入。反修例風波,與其歸咎於通識科讓學生只懂批判沒有建設,倒不如鼓勵年輕人正確認識歷史,增強對國家民族的感情,建立正確的國際視野。

 

原文轉載自《文匯報》 2019年7月04日


原圖:文匯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