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課淪做騷 白日夢一場
罷課淪做騷 白日夢一場

為抗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香港政改「落閘」,學聯、自資大專院校學生會和學民思潮,相繼發動全港性的罷課活動,時間卻採長幼有序的三級制,最長一個星期,最短僅一日,而且未定行動目標和爭取部署,從而令整個行動充斥着表態做騷味道,其社運效應令人存疑。

一直以來,學生被視為社會良心,面對不公義會敢於說不,透過言論和行動,挺身而出,以示威、請願、遊行、集會等形式,為公義吶喊,喚醒良知。古今中外,學生運動雖然大多失於衝動和過於理想化,但都如怒海明燈般予人希望和指引,成為大時代的轉折點。

全球佔領行動 有頭無尾

在香港,學運由戰後成長的一代帶起,從「認中關社」的萌芽,到爭取中文合法化、大學四改三、兩次保釣集會行動、「反貪污、捉葛栢」、反對清拆安樂村到金禧事件的火紅年代,既有校內行動,亦有社會參與。及至香港前途問題出現,學運的熱情和力度漸次降溫,其間雖亦間中發動大型抗爭活動,但其社會影響力和持續力都已大不如前,不再引發社會震撼。

這是成熟形社會的必然發展趨勢,觀乎美英等西方國家,學運或年輕人的社運時有發生,基本局限於關注本身的利益,滂薄氣勢不再現。至於一度席捲全球的「佔領行動」早已「有頭無尾」地敗陣下來。

相反,近年的顏色革命、茉莉花革命、阿拉伯之春等,年輕人加上外國支援的組合,摧枯拉朽地改朝換代,但結果卻是帶來難以收拾的亂局。至於月前的台灣太陽花學運,亦讓大家對學運有更深刻的認識。畢竟,理想與現實的鴻溝,特別是涉及大量政商利益和權鬥的博弈,絕非課本理論就能簡單跨越昇華。

激情過後 反效果誰負責?

大家都會經歷烈火青春的年代,在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特別是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因其較高的教育程度,以及關心國家大事的普遍心態,自以為會當之無愧地成為國家的文化精英和政治棟樑,往往會因嚮往某個理想目標,而不惜奉獻心力,甚至犧牲自己的前途。

不過,在激情過後,有意罷課的大中學生,必須撫心細思:

第一,罷課能夠推翻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嗎?

第二,即使推倒重來,香港能夠出現心目中的「真普選」嗎?

第三,「真普選」方案內容是甚麼?如何及何時可以通過「政改五部曲」而得到實現?

第四,政府即將提出的政改方案,因罷課或其他人士阻撓而不到通過,由此對香港政改發展的窒礙,需由誰承擔責任?怎樣承擔責任?

第五,罷課必然會衝擊社會穩定和政府管治,由此釀成的負面效果由誰負責?怎麼負責?

第六,參與學生為罷課行動,而須付上甚麼即時和長遠代價?這都是發動和參與罷課行動的組織者、學者及其家長們必須考慮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過往和外國學運的經驗,罷課只是藥引,後續的爭取和部署才是行動的主軸;但組織罷課的學生,至今仍未提出一套完整的選舉方案、爭取落實該方案的時間表和路綫圖,以及向中央爭取收回其政改決定並且接納他們方案的行動計劃。7天罷課結束後,除了中央的政改決定,還有其他可行的選擇?罷課只不過是一場白日夢,只是一場做騷式的表態!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2014年9月17日

原圖:wenweip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