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宿舍 宜聚焦「無父幹」青年
青年宿舍 宜聚焦「無父幹」青年

本位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西方日趨推廣解困新聞學的主因,是因為社交網絡讓起哄批評太容易,於是議題累積得極快,但社會聚焦問題的時間太多,思考答案的時間卻太少——此想法套用在香港,近例有關於青年宿舍政策的批評:因為有某青年宿舍舉行動土禮,傳媒和議員突然又異口同聲說項目做得太慢、政府統籌不力云云。

 

箇中矛盾,卻在於青年宿舍過去幾年根本並非焦點:沒有這動土禮,批評聲音會否出現?議員和傳媒又有沒有把關的責任?

 

房委房協處理 恐礙其他項目

 

有傳媒指出房委會或房協一般需5年便完成類似規模的項目,但由民政事務局和慈善團體合作則要花7到8年,於是以此認為「政府顯然統籌不力」,而議員則加把嘴說「不應把青年宿舍交外行人負責」。

 

如此比較的不合理之處,是房委會和房協所獲土地並非由富商或慈善團體捐出,故相關地段往往在政府內部已進行規劃討論,於是執行上必然較省時。

 

固然,從解困新聞學的角度,若批評者認為房委會或房協比較高效,最簡單的答案就是把捐出的土地交予房委會或房協處理,不就行了嗎?但政府為何沒這樣做?估計是相關單位不願意「接波」:皆因接了如斯程序煩瑣的新計劃,將拖累已在進行中的各個項目,到時被罵不務正業,便得不償失。

 

猶記得當年正生書院被迫放棄使用梅窩被丟空校舍,決定在自己根據地擴充學生宿舍。事件距今10年,各個政府部門仍在「協助」正生書院擴建,而那個梅窩校舍仍在丟空,更成為「廢墟攝影」發燒友熱點——與正生書院建宿舍要十多年比較,莫非我們可以說8年建成青年宿舍算是很快?難道又是政府顯然統籌不力?還是梅窩居民自私?抑或香港已經再沒青年吸毒問題了?

 

以上例子說明,只要不斷比較,總可以持續列出各種不同問題。解困新聞學卻建議,與其只顧窮追猛打,不妨探討怎樣善後。可惜,目前批評青年宿舍政策的聲音,議員和傳媒經常提出的所謂答案,還是「始終要大幅興建居屋和公屋」一類的泛泛而談。現實卻是未來20年也不會找到足夠土地興建所有類型的資助房屋,故這「答案」幾近說了等於沒說,寫了如同沒寫。

 

從解困角度分析,眼下應當聚焦的問題,實際上並不是青年宿舍建得太慢,而是千辛萬苦等到其落成後,如何讓真正有需要的人入住。

 

坊間有意見認為青年宿舍數量太少,對年輕一代的住屋問題只能杯水車薪——我的看法是正因為數量少,所以更需要瞄準目標,無謂浪費善長人翁與慈善團體的一番心血。

 

解困之道,則可參考俗稱「富貴長者屋」的經驗,尤其當中如何針對個別年齡階層的特定組群提供協助的策略:這些富貴長者屋推出之初,市場似乎反應冷淡,因為住客只能長期租住單位,而不能擁有業權,所以不少評論認為,由於長者普遍想留下遺產予子女,故此這類長者屋的吸引力極低。另一方面,關注房屋政策的議員亦大潑冷水,認為政府與其關心中產長者,應該多建資助安老院或公屋。

 

富貴長者屋 凝聚正能量社區

 

結果這些富貴長者屋在推出約一年半後,開始大受歡迎,至今輪候人數極多,亦達到政府原先希望長者能夠原區居家安老之目的。也許對許多議員來說,這類長者房屋對老人家的住屋問題,仍是「杯水車薪」,但他們卻忽略了此項政策創新之重點,在於能夠凝聚一班有能力互相幫助的長者社區,只要走進這些富貴長者屋看看,就會感受到一股與別不同的正能量——因為許多住客是護士長、校長、教師,或曾經從事管理階層的退休人士,他們不算大富大貴,但不用亦毋須擔心要留遺產予下一代。

 

從政策規劃的角度,政府亦寧可透過這類型屋苑集合這班充滿活力的「老友記」住在一起,總好過把他們推向現時支援不足的安老院舍:因為這種elderly community能維持整體的健康水平,既減低公共醫療負擔,亦同時令他們更熱衷參與社會(義工或散工),從而為本港經濟提供額外的生產力。

 

講明非施捨 助青年儲首期買樓

 

雖然服務的年齡層對象完全不一樣,但長者富貴屋的經驗可供青年宿舍借鏡:既毋須跟隨有些議員建議,讓入住青年宿舍的人可同時輪候公屋;也不用如某些傳媒所說,政府須向申請者明言,住進去將有何「居住前景」——筆者認為,青年宿舍實際上就是針對那些不願意輪候公屋,又想博一博拼命在5到10年內儲首期,卻未能「靠父幹」的一群年輕人。

 

無人知道這些年輕人有多少,但即使為數只有幾千,沒有青年宿舍這平台,星星之火也許就此熄滅,數千未來棟樑或頃刻放棄,索性把心一橫爭公屋算了。

 

既如是,青年宿舍政策問題需要一個甚麼樣的答案,實在甚為明顯:捐助者、策劃者、營運者,以至所有負責的官員,都應該向青年坦言:「青年宿舍不是施捨,現屆政府的大政策乃是以『置業為主導』,假如閣下有雄心壯志兼肯為首期節衣縮食,才申請住進來罷,不然就別霸着這些極少數的單位,讓其他決意買樓的年輕人住進來好了。」

 

創新之路難,政策創新尤其難。如果社會賢達沒有這份膽量向年輕人坦言,那又談何創新?焉能成功?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 2019年3月26日


圖片來源:大公網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
支持
1
超無奈
1
無意見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