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糖老招將用盡 社福置業謀雙贏
派糖老招將用盡 社福置業謀雙贏

自2007/08年度《財政預算案》首次「派糖」起,如何「派糖」?誰最受惠?便成為接連三屆特區政府《財政預算案》的聚焦點。但隨着告別千億盈餘的艷陽天,香港再沒有條件繼續大灑金錢「還富於民」。


事實上,「派糖」不是求「甜度」,衍生出的社會效益和期望管理才是關鍵,雖然用上不同「理據」,期間亦有加減,但13年來就只有這一招,招數用老,邊際效應幾近耗盡。相反,若能把土地和社福兩大重中之重的難題加以整合,協同解決,將能實現雙贏,發揮《財政預算案》的槓桿功能。


所謂「派糖」,是指政府作出的一次過稅務寬免或利益派發,既為社會紓困,亦可刺激消費,提振經濟,是主政者應付經濟增長放緩、拉攏民心的慣常手段,重量不重質,其效用取決於時機和能否用於刀口浪尖之上。


回歸之後,香港曾迭遭亞洲金融風暴、SARS疫症、負資產和《國安法》事件的衝擊折騰,社情反覆詭譎;到2007年時,香港終於走出政經低谷,公共財政轉虧為盈。為求穩定人心、重振經濟,政府首次以「隨着香港經濟強勁復甦,政府的財政狀況得以改善,我會建議一系列寬減措施,與市民共享經濟繁榮的成果」為理由,在《財政預算案》中提出「派糖」。


由於效果良好,往後無論經濟景氣升沉,「糖」一直在派,到今年還是停不了。值得注意的是,次次都說是「一次過」行動,但前後經歷13年,卻不肯讓其恒常化,並先後用上「共渡時艱」、「紓解市民壓力」、「發揮反周期的提振作用,穩定經濟,保障就業」和「與市民分享經濟成果」等不同的修詞描述和理由,遷就「一次過」行動的身份,迴避需要作出長遠的政策性規劃的責任,亦未能善用「派糖」的政策紅利。


本港土地資源緊張,社福服務需求殷切,覓地興建設施困難,輪候服務時間長,令不少社福服務大排長龍,如津助安老院舍及合約院舍至上月底平均輪候39個月,中度智障宿舍於2016/17年度平均輪候137.7個月,即逾11年。單是2017/18年度,已有6611人輪候資助安老院宿位期間逝世。因此,政府罕有地撥款200億元,計劃3年內購買60個私人物業,設逾130項非住宿的社福設施,包括日間幼兒中心、長者鄰舍中心、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約8.6萬人受惠。


政府指擬購買的物業總樓面面積近4萬平方米,佔全港商用樓面面積約0.1%,考慮地區服務需求、人口結構、交通等因素,以及物業設施能否符合消防及屋宇等要求,相信對私人物業市場影響甚微。不過,在現時的政治氛圍下,有關置業計劃容易招惹公私勾結、利益輸送的質疑,當局必須做好相關的規劃,避免好事變壞事。


有關置業助社福的構思理想,但數量太小,加上社福設施跟不上人口老化的需求,反映政府欠長遠社福規劃,有需要立即做好規劃和諮詢,了解地區需要,善用設施。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2019年3月2日


圖片來源:文匯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
支持
1
超無奈
0
無意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