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需要地建設宜居城市
香港需要地建設宜居城市
按房屋署統計資料,新一輪截止的居屋計畫,四千四百三十一伙位於長沙灣、啟德和東涌的居住單位,合共收到二十六點五萬份的申請,超額近五十倍。意即今期減至五二折發售的居屋申請接近五十一人爭一個單位,機會有如幸運大抽獎。申請反應之熱烈,強烈表達市民渴求在經濟許可的能力範圍內求得安身之所。假若所有申請都能如願上樓,相信會令不少市民的生活壓力得以紓緩,達成安居樂業的願望,社會也會加添更多正能量。 可惜現實的情況,置業、租房甚至安全舒適的居所,對於不少市民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香港地少人多是事實,要加快開拓更多土地也是事實。早於一百多年前,香港已利用填海的方法來拓展土地資源,解決土地不足的問題。今天的中環、尖沙嘴等商業核心地,沙田、大埔、荃灣、屯門等新市鎮也是填海得來的地方。現實讓我們看到市民對土地急切的需求,歷史讓我們看到以填海釋放土地潛力為香港帶來的實際效益。 推進大嶼山成「雙門戶」 在今年《施政報告》中提出「明日大嶼」的願景,是解決長遠土地供應的計畫,在無人居住的交椅洲和現設戒毒所及懲教所的喜靈洲填海建立約一千七百公頃的人工島,分階段在二○三二年起完成,填海後的土地預計可興建二十六至四十萬個單位,供七十至一百一十萬市民居住。人工島的興建,將會成為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同時推進大嶼山成為通往世界和連接大灣區各城市的「雙門戶」,堅固香港國際大都會的地位。一千七百公頃的土地,數十萬人的安樂窩,三十多萬個就業機會,說「明日大嶼」願景是香港市民的希望和動力,一點不為過。 如此龐大及具前瞻性的項目引起公眾關注是必然之事。市民需明白增加土地供應是不容拖延的事情,為了青年和香港未來的發展,公眾應細閱《施政報告》內文,對香港過去多項填海工程帶來的效益、香港未來對土地的需要等作更深入的認識,對項目的推進便更有信心。包括項目的支出雖要用上數千億資金,但費用是分階段支付,對香港充足的財政儲備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項目建成後亦會為香港帶來可觀的收益。在保育方面,政府將成立十億保育基金用作大嶼山保育用途,確保基建和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並行;加上未來的填海技術日益進步,必然可以將對生態環境的傷害減到最低。在國家和全世界都着眼於保護地球的時代,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又怎會反其道而行? 特區政府持續努力以短期、中期、長期的策略多元解決土地供應問題,然而要真正做到平衡發展成熟市區人口密度過高的布局,加快推動舊區重建的工作,給市民更多舒適休閒的空間,將香港建設成為真正的宜居城市,大規則開發土地是事在必行的工作。筆者期待「明日大嶼」願景能盡快開展,特區政府加強監察項目進行,主動向公眾匯報項目進度及財務情況,推動計畫在預算的人力、物力和時間內完成,讓我們在可見的未來見證願景成為真實,共同為建設美好香港而努力。 原文轉載自《文匯報》 2018年10月29日
原圖:devb.gov.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2
支持
1
好正
1
無意見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