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中的籍貫
水土流失中的籍貫

有一種問號,在我們這代人中正慢慢消失掉,在新一代年青人中更不復存在,這問題是:你祖籍哪裡?廣東話就是:你邊度鄉下?


從前填表,一定有一欄“籍貫“,現在除了學生手冊,我幾乎沒見過這兩個字。沒需要、沒接觸、沒回去,就會忘掉,鄉土情、國家觀念,也是如此水土流失。


上一代香港人很重視家鄉,因為他們大都是移民,來自五湖四海,故在異地找到同鄉會格外親切。潮州人會聚在一起講潮州話喝功夫茶,山東人會圍在一起吃大蒜包餃子。。。故鄉的文化傳承,也由此展開。


現在卻不一樣,我們這代做父母的大都是香港出生,如果沒跟父母輩回過鄉,鄉土感覺就更疏離。我們會說我是元朗大你是筲箕灣大,卻很少講我是番禺你是台山,故鄉,變得越來越遙遠。


我聽過有小朋友這樣交換祖籍故事:A說我是浸會生,B說我是瑪嘉烈,嚇得我!


女兒小時候被問及籍貫,竟然問我:應該填你的還是爸爸的?因為她跟過我返鄉下,直覺覺得那裡有親戚、有關連,應該填這個。我這才驚覺,對於家鄉的教育,我們也做得很不足。


連祖籍都忘掉,哪能對土地培養出感情?好多年前香港有齣電視劇叫“大地恩情”,就是告訴大家,恩情是由土地衍生。如果,連國土也沒踏足過,更何來情?哪有愛?


原圖:新華社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