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供應「點心紙」
土地供應「點心紙」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設計了一份公眾諮詢問卷,遭議員揶揄像茶樓的點心紙:方框內的大、中、小點,換成短中期、中長期、概念性土地供應方式,各有4個、10個、8個選擇,每個選項並輔以能提供多少公頃的土地;於是,又有議員認為這種諮詢方式極為複雜,而且這些批評更沒有特定的政治立場,真的是跨黨派人人總要加把嘴。

這種諮詢方式之所以對很多人來說有點複雜,是因為土地問題本質上就是如此,反而是議員和輿論過去這段日子,一直過度簡化今場土地大辯論罷了,結果令坊間討論過度傾側於粉嶺哥球會。


事實上,該地估整體土地需求不到15%,但相關討論卻佔整場辯論時間(或輿論空間)至少超過一半,根本完全不合比例。


又或者換個角度,不論是把哥球會鏟平,還是成功保住整塊土地,香港還是要多找1000多公頃土地,市民何不多花時間研究其他選擇?


正因如此,今次的「點心紙」問卷便可理解為嘗試逼香港人有「大局思維」,讓市民也感受一下如何取捨,怎樣訂定發展的先後次序,亦即在哪些持份者的頭上先動土。過去,如此宏觀的政策決定必然由上而下,但今日社會文化已變,所以各地政府近年亦改變了諮詢的手法,採用目前統稱為nudging的公眾參與方式。


Nudging也者,輕推一下:管治機關不再高高在上、指點江山,向民眾頒布其鴻圖大計,取而代之的是在不損害社會整體利益的前提下,把資料盡量與民共享(一份問卷提供4+10+8=22個選項,也算是「盡量分享」罷)。


不過,今天社交網絡訊息泛濫而真假難分,資料多,反而會令許多人有俗稱的「選擇困難症」,於是學者便提出nudging這手法,先把大量訊息分別套進幾個宏觀框架(例如時間上分為短、中、長期),再「輕推」市民逐一進入每個框架中去思考,以免一些人把許多資料「炒埋一碟」、東拉西扯(其實常見於議會辯論),結果思緒混亂,無助公眾提供有用意見。


輕推式公眾參與亦往往用上某些「遊戲機制」(gaming mechanisms)。像今次土地供應的問卷,便用上外國慣用的「達標遊戲」:要求填問卷者把自己所揀取的全部選項加起來,看看是否已經達到最低目標的1200公頃;如未達標,便得再揀其他土地供應選項,從而約略理解到什麼叫做「多管齊下覓地」。


你說這種問卷太複雜,苦了市民?也只是簡單加數罷了,未至於做不到吧!不看大圖畫,沿用過去「收集反對意見只求盡量安撫」之法,大家只顧說這塊地不好、那塊地不要,乾等填海造地的這20年間,只會更苦。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 2018年6月5日


原圖:大公報資料圖片


全文連結:


#香港 #土地問題​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