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創科中心 新機遇新承擔
國際創科中心 新機遇新承擔
繼在「十三五」規劃中,將香港定位成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後,國家主席習近平再下達指示,支持香港成為面向世界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這將讓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和「中國製造二○二五計畫」中有積極的參與和貢獻,但新機遇還要有新承擔,香港必須作出四個方面的努力。

二十四名香港的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去年六月去信習近平,反映國家科研項目經費跨境在港使用等問題。習近平在回信中作出重要指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發揮內地和香港各自的科技優勢,並指香港擁有雄厚的科技基礎,又有眾多愛國愛港的高質素科技人才,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力量。科技部、財政部因應指示,宣布讓港澳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參與「中央財政科技計畫」,獲批項目的經費將跨境撥付到港。
對於香港來說,習近平的指示有兩大意義。第一,創科是當前帶動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主動力,也是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主基調,但香港在創科上先天不足,一直認為只能為區內創科企業提供融資,但隨着今次新指示,香港的角色將不止於資金籌集者,更有機會成為創科領航者。
引進企業人才 培育新血
第二,內地科研資金可流入香港,香港機構可參與競投國家科研項目,不但讓科研人員有更多出路,亦讓香港有機會擺脫傳統支柱產業的桎梏,啟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當然,迎接新機遇,就要有新承擔。第一,制訂優惠政策吸引內外創科企業和人才「引進來」,早前公布的「科技人才入境計畫」,為突破人手不足瓶頸走出第一步,但企業呢?若是欠缺足夠的頂尖創科產業,頂多的人才都是「不着地」。
第二,「引進來」更要「長出來」,外來企業和人才只是引子,培育讓企業留下來,本土人才茁壯成長,才是關鍵重點,但一切都是舶來之物,因而必須讓創科走出「象牙塔」,成為讓本港年輕新世代向上流動的終生志業。教資會現正積極籌劃在二○二○年進行另一輪研究評審工作,並將納入全新的「社會影響力」指標,佔整體評審因素的一成五,以推動更多與本地相關、具高經濟及社會效益的研究。政策是死的,市場才是活的,寄望政府並非只做「冷評審」,而是提供「熱扶持」。
第三,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合起來」,各自發揮優勢,推動官產學研的跨境合作,香港的優勢在科研,內地則是市場,兩者互惠互助,整合共融已是大勢所趨,但要落實,各方都必須調整心態,秉持大局觀念,各自求自利,最終只相互拖拉,一事無成。
第四,要實現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的目標,香港還需要將科研成果轉化為下游產業,再與產業界聯手,加強與大灣區合作,並且要加強與國家政策和國家發展規劃的配合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2018年5月26日
原圖:大公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