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的「母語」
香港人的「母語」
本文作者為穆家駿/中學教師
語言在社會當中的功用,除了簡單的日常生活交流之外,在社會學的角度來說,同時也是一種族群的文化認同。近日,有反對派議員在議會中挑起「母語」爭議和香港人身份的關係,筆者試圖從香港語言史的角度來解構這個「母語」的假命題。
「母語」的定義根本毫無疑問就是一個人出生之後最早學習、掌握的語言。香港自古以來都有人類居住,自秦朝南平百越開始,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當然遠古時期的語言因為缺乏錄音設備,今天大概只能知道廣東話(實際上應為廣州話或廣府話,因為廣東省其實還有不少地方的方言或口音,而今天我們所講的廣東話主要源於省城的口音,此文將以廣州話作為粵語的正統)與唐宋時期的古音比較相近而已,因為偏處南方的原因,比較少受到邊疆民族的語言影響,所以我們今天用廣州話來朗誦唐詩宋詞會更容易感受到古代詩詞的韻腳和音調等等。
回到近代,廣州話成為香港大部分民眾通用的語言只是得益於上世紀50年代末麗的電視的開台,以及60年代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的創立,香港開始了免費電視時代,因為節目多以廣州話作為主要媒介,因此才奠定了其作為主流語言的地位。不過留意,這只是講社會上「主流通用語言」而已,而不是「母語」!比如現在內地是以普通話為通用語言,但也未必是所有中國人的母語一樣!
記得最近網上流傳一段1965年的電視片段《恩義難忘》,富家女扮只懂以潮州話交流而令只懂廣州話的富家子弟掃興而回。正正反映其實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廣州話「霸權」開始建立的同時,香港還有其他主要「母語」的存在。
說實話,香港人口雖然以中國人為主,社會上以廣州話基本通行,但根據統計處2015年的資料顯示,香港居民的母語只有88.1%為廣州話,還有3.9%以普通話以及3.7%以其他中國方言作為母語,還未計算其他少數族裔,包括其他以英語、其他歐洲語言、烏爾都語(巴基斯坦裔)、泰語等等。
香港作為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兩文三語作為通用語言(皆因三者作為香港基礎教育必讀的語言),語言的作用能夠達至有效溝通不就是最終目的嗎?如果單單以廣州話作為香港人單一的母語,豈不是在文化認同上將其他一切以其他語言作為母語的人士排除在外?難道那些以其他語言作為母語,但同時掌握廣州話作為其第二或第三語言的香港少數族裔就不是香港人?
今時今日,反對派議員過分地將廣州話放於文化認同上,而且更將其極端化為香港人「母語」,對社會上有何益處呢?因此筆者認為「母語」這個假命題從來都不具有爭議性,更不應讓那些別有用心的人以「母語」作為挑撥離間的話題!
原文轉載自《文匯報》2018年5月24日
原圖:港人講地資料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