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土地困局 政府應更有作為
解土地困局 政府應更有作為

本文作者為雷鼎鳴/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前系主任及榮休教授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本周開始正式展開一個為期五個月的公眾諮詢活動,為了自己或香港的長遠利益,港人都應積極表達意見。


眾所周知,樓價高昂已成香港最核心的深層次社會矛盾之一。一個擁有樓宇的家庭,房屋不但不是負擔,樓價的升值基本上大於差餉、管理費等等與房屋有關的費用,房屋能為他們持續帶來財富。沒有房子的,則租金等佔據了他們大半的開支。社會怎可能不分化?


樓價高企的根本原因是香港雖有不少土地,卻拿不出來建屋。此點看法,今天已幾乎是香港有識之士的共識。但這共識卻是得來不易。猶記得八年前,「地產霸權」一詞頗為流行,我在友報刊登了一篇文章,指出土地供應不足才是問題的真正根源。我這個觀點雖只是普通的經濟常識,沒有甚麼大不了,但原來在香港沒有常識的人也頗多,我便因追殺「地產霸權」不夠積極被一些憤青罵得狗血淋頭。


把問題的焦點弄錯是有後遺症的。地產商固然希望賺盡每一分錢,但他們既是土地不足的得益者,也是受害者。房屋供應短缺自可提供基礎使他們叫價勇進,但他們卻沒有多少房屋可賣。以新鴻基地產此一本地地產業務為主的優秀巨企為例,一九九七年其股價高峰是一百一十六元,今天執筆時股價只得一百二十二點五元,二十一年才升得這麼少,那有甚麼霸權風範?


不過,既然社會長期弄錯焦點,沒有及早解決真正的問題,香港今天便陷入了困局。香港過去開發土地,填海是主要工具。從一九八五年至二○○五年,平均每年填海幾近一百九十公頃,但二○○六年至二○一五年每年平均卻只得十九公頃左右。究其原因,當與政府不願與環保人士中的激進份子打官司有關,以致維港以外的水域也不敢填,但此事與過去只歸咎地產商沒有理會土地供應不足也脫不了關係。


長期沒有開發新土地也暴露出政府工作的一個弱點。以前沒有開發,現在趕着辦是否為時未晚?是有點晚。原來政府為求事事透明問責,早已設置了重重的諮詢審查制度,填海或發展新市鎮等等項目,光是走完各種程序,等閒要一、二十年!說得好聽一點,是做事有板有眼,說得不好聽,是官僚主義做事拖拉。港人那能等這麼多的一、二十年?


這問題過去不是問題,因為歷史上開發出的土地可作儲備,我們只要先用這些儲備建樓,便有時間容忍政府走一、二十年的程序為將來提供新的儲備。不過,今天儲備已近乎用盡,叫人多等這麼久便十分荒謬,政府自應審時度勢,走快速通道,減少蹉跎歲月的一些可有可無程序。此舉或許會使某些壓力團體不滿,但卻符合香港整體利益。聞說政府也在研究有無可行的方法加快速度,這是正確方向,希望他們能步子大一點。


因害怕與「地產霸權」或「官商勾結」沾上了邊,政府對鼓勵地產商開發新界的一些農地態度一直過於保守,公私營合作更是避之則吉,發展這些土地,政府要出錢搞道路基建,但可要求地產商補地價。過往雙方因怕被人罵為互相勾結,缺乏積極性討價還價,但停頓不動只會損害香港的整體利益。我們也應鼓勵政府做它該做的事,不用理會一些無謂的風言風語。


原文轉載自《頭條日報》2018年4月27日


原圖:大公報資料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