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裏的文字
財政預算案裏的文字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發表了其任內首份財政預算案,很多朋友都被那1,300多億盈餘的數字吸引了眼球,關注財爺在各項紓困措施所花的數字。誠然,如本欄上周所言,財爺全民直接派錢是不具效益的做法,如今以針對不同階層的措施,也派了約500億元,佔盈餘近四成,較去年的約350億元,大增約49%。這些數字看似矚目,但預算案裏的文字比數字更為重要。預算案的數字是年度計算的,但文字卻是超越年度,是財政司司長以及這一任政府的「理財新哲學」,對香港經濟的看法,將影響未來的方向,對香港經濟發展甚為關鍵。政府角色更有為這任財爺是如何看香港政府在經濟方面的角色?在財政預算案的「引言」中,他已提綱挈領指出三大目標︰「多元經濟」、「投資未來」、「關愛共享」,這決定了政府用錢的原則與方向。從這三個目標,已可以看到財爺要政府扮演更有為的角色,以「促成者」、「推廣者」取代過往的積極不干預,於是在預算案中看到政府對創科及金融(尤其是債券市場)產業的舉措。此外,在應對社會問題方面,政府也超越了過往依靠滴漏效應(trickle-down effect)的思路,主動推出支援措施,照顧各階層利益。除了政府的理財哲學外,財爺更對香港未來的機遇,在預算案中作出有系統的闡述。當中提到國家「十三五」規劃中的港澳專章、提到中共十九大報告,並由此帶出香港在「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方面的機會,讓市民對此有更深刻的了解。往外突破制約因素此外,財爺更在預算案中坦白指出制約香港發展的兩大因素︰「土地不足」、「勞動力和人才不足」。正視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面對社會上不同的聲音,我們不應迴避,而應該抱着求大同、存大異的精神,以務實理性的態度凝聚共識,攜手化解這些制約」。這不只需要政府要有更大的政治勇氣,也需要更高的政治智慧。未來,除了着手處理內部分歧外,也可往外落墨,運用大灣區的機遇,為香港發展創造更廣闊的腹地。這些都需要把握大灣區規劃的時機,向國家爭取有利政策。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2018年03月02日原圖:takung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