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否要求財爺派利是?
應否要求財爺派利是?
新年伊始,在此恭祝本欄讀者身體健康、財源廣進。中國新年最受歡迎的角色,莫過於財爺。近日,人間的財爺也備受關注,有消息指,因賣地收入高、股市樓市暢旺,本年度的財政盈餘預計相當可觀,達1,500億元。財政預算案的公布日子是本月廿八日(農曆正月十三),於是有意見認為財爺今年應該向全港市民一人派一封大利是。 派錢只有利個人民望 坦白而言,派利是對財爺來說簡單直接,皆大歡喜,在政治方面更是立即收效,有助個人民望。然而,對於市民而言,這除了心理上的「應節」外,真的是運用盈餘的好方法嗎? 想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你去年時來運轉,賺多了錢,你會在新春時,立刻花掉嗎?還是儲起來?還是拿去投資,以錢搵錢?好了,即使要花,你認為自己應該花在甚麼地方?如果你有父母,會否考慮給他們更好的生活;如果你有子女,會否考慮給他們更好的教育? 這背後的道理很簡單,就是「效益」二字,同樣都是錢,但你會想用得更有價值,而非圖一時之快。「效益」二字,個人自會考慮,政府更要視為金科玉律,因為政府的庫房不是私人錢包,裏面的錢是公帑,每一分都要用之有道。 政府對上一次派錢,是2011年的人人派6,000元,支出共360億。事隔多年,大家回首一看,這360億元帶來甚麼效益?政府有盈餘,應當使用,但要用於經濟和社會民生投資。眾所周知,香港面臨兩大危機,一是人口老化帶來的社會需求,一是產業結構單一帶來的經濟問題,這兩個危機都需要龐大的財政開支去應對。以人口老化為例,不論是退休保障、醫療、安老服務等,都需要長遠的投資。如果有360億,用來加強這些服務,對社會效益更大。 我們都會同意政府有盈餘時,應該利民紓困,分享成果,然而利民紓困不等於直接派錢。透過增加長者生活津貼金額、寬免各類民生費用、退稅是更有效針對不同階層、不同需要市民的紓困方法。 我們直觀上難免會覺得直接派利是「爽」一點,但認真想想,我們還會要求財爺如此揮霍公帑嗎?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 2018年2月23日 原圖:大公網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