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的蝴蝶與大埔的龍捲風
金鐘的蝴蝶與大埔的龍捲風

十三世紀時,日耳曼詩人佛萊登寫了一首民謠《For Want of a Nail》,內容是這樣的:

 

For want of a nail the shoe was lost.

For want of a shoe the horse was lost.

For want of a horse the rider was lost.

For want of a rider the message was lost.

For want of a message the battle was lost.

For want of a battle the kingdom was lost.

And all for the want of a horseshoe nail.

 

中譯大意如此:

 

丟了釘子,壞了蹄鐵;壞了蹄鐵,折了戰馬;

折了戰馬,傷了騎士;傷了騎士,失了情報;

失了情報,輸了戰爭;輸了戰爭,亡了帝國。

 

我是在哲學課唸到這民謠的,教授用它來說明「細節決定成敗」的道理,千里之堤,往往潰於蟻穴,連氣象學的科學家,也用科學角度解釋這種現象,那就是後來廣為人知的「蝴蝶效應」。

 

大埔十九人喪命的翻車慘劇,特首林鄭月娥說會委任法官全力調查。我讀了新聞,想起了「蝴蝶效應」的故事……

 

那是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Lorenz)於一九七九年在華盛頓作的演講:「一隻亞馬遜森林中的蝴蝶,偶爾拍幾下翅膀,隨時引起兩周後美國德州一場龍捲風暴。」那是關於氣流的連鎖反應,洛倫茲把這現象稱為「蝴蝶效應」,社會學以此來說明《For Want of a Nail》的道理:一個微小機制壞了,如果不及時引導、調節,會給社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

 

所以,如果法官要查,請由二○一四年風馬牛不相及的佔中事件查起。

 

都說佔中是一個打開了的潘多拉盒子,它釋放了人的獸性、罪惡心。自從那年開始,香港原本的投訴文化變本加厲,人們一不如意,就兇人、罵人、影你相、撩交打,以人權、私隱、公義為藉口作惡,罵人打人,都美化成替天行道。

 

金鐘的一場佔中暴亂,就是拍翼蝴蝶;大埔車禍,是之後的龍捲風。於是,遲開車的司機,受千夫所指;忍無可忍的車長,以油門和軚盤報復,最後,兩敗俱傷。

 

原文轉載自《頭條日報》2018年02月13日

 

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6.0px PMingLiU; color: #212121; -webkit-text-stroke: #212121} p.p2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6.0px Helvetica; color: #212121; -webkit-text-stroke: #212121} span.s1 {font-kerning: none} span.s2 {font: 16.0px Helvetica; font-kerning: none}

原圖:大公報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