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依賴家佣的後遺
過分依賴家佣的後遺
過分依賴家傭的後遺 根據「南華早報」在香港受僱的三十七萬家傭中,菲律賓人及印尼人佔了大多數,從其他國家來的還有泰國、斯里蘭卡、印度、尼泊爾及孟加拉。估計在未來三十年,香港必須向這些地區增加輸入二十四萬家傭才可應付人口老齡化的需要。這個迫切的問題,有待解決。 在我們的年代,男主外女主內幾乎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看管子女,照顧父母,多數都由家庭主婦負責。隨著女性教育水平逐漸提高,到如今無論已婚或未婚的婦女都喜歡選擇出外工作,將一切家庭雜務交由家傭代勞,使她們能夠安心於事業。這個轉變會引起很多後遺:子女和家傭相處的時間往往多於與自己的父母,會產生疏離感及形成代溝;老一代的父母在失去照顧自己能力之後交由家傭看管,往往會因語言障礙及文化差異而產生出很多問題來。婦女們在事業上的成就,往往不足以補償與子女關係上的缺失,也難以消除「老爸和老媽」被遺棄的感覺。 婦女出外工作的原因有多種,從現實看:如家庭收入不足,必須投身工作以補家計;或繼承祖業,不想外求,唯有親力親為。從個人理想看:出外工作可證明自身的價值,不會因「懷才不遇」而耿耿於懷。從社會或同輩壓力看:女性出外工作已形成風氣,她們再不願留守家庭,甘心做個「寄生蟲」。她們的思維值得諒解,但女性在家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却被忽視了。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得不到父母的貼心照顧,與父母產生疏離感,形成反叛的性格,與父母思想差距愈來愈大。上一代的老人家委託家傭看管,往往會使他們產生被遺棄的感覺,慢慢更會患上憂鬱症,甚至會產生「輕生」的行為,不少家庭悲劇便因此發生。這些社會問題是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而產生,必須對症下藥。除此之外,家傭的素質良莠不齊。很多對工作厭倦,思鄉愁緒增加了這種感覺,和僱主也缺乏互信。家佣問題,一言難盡。 香港地狹人稠,如今三十七萬家傭已佔據了很多生活的空間,増加公共交通設施的壓力和分享公共服務的資源。難以想像在輸入更多家傭之後,香港的街道在週末會擠成哪個樣子?與其多僱用外勞,不如增加護老設施,改善服務的水平,吸引長者安心入住。他們不但受到專業的照顧,有效的管理還可將經營成本降低,使經營者及社會受惠。以同樣思維可多辦一些符合水平的幼兒中心,則可解決這類的需求。 輸入外勞絕非長遠之計,尤其面對外勞輸出國開始限制這方面的人力輸出。香港應該當機立斷,避免問題惡化後才急起應變,讓自己處於被動的局面。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