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程超漫長 提供希望緩樓市
土地流程超漫長 提供希望緩樓市

房協新一期兩個資助出售項目,暫超額認購約一百四十倍,連同私樓新盤近期大多「一出即清」,反映市民對「上車」需求殷切。但受限於繁瑣的程序和複雜的諮詢,令土地流程一般需時十一至十四年,間接助長「有樓揸手、心才踏實」的羊群效應。要緩解樓市,除要填海覓地做好中長期規劃,還應提供創新性的短期供應,為市民提供希望,緩減他們對置業的惶急。


供應遠追不上需求


該兩個項目的六百二十伙單位於周一(二十日)晚上七時截止申請,當時累計收到八萬七千九百七十一份申請,超額認購約一百四十倍,連同陸續收到的申請表,不排除最終申請表多達十萬份或以上,挑戰破紀錄的一百六十倍超額認購,亦是繼今年早前推售的居屋計畫後,申請家庭再一次衝破十萬大關。數字反映市民對資助出售房屋的需求很大,亦顯示供應遠追不上,供求失衡情況非常不健康。


解決香港房屋問題的首要關鍵,在於「增加供應」四個大字,但踏入新世紀,為回應經濟下滑及金融危機,政府停止積極造地覓地差不多十年,直接導致目前土地嚴重短缺,難以應付人口及經濟持續增長的需要。先是決策失誤,繼而人謀不臧,保育氾濫,令政府近年的填海覓地和重建努力處處受阻,即使把機構社區用地也拿出來用,但房屋用地缺口卻是持續擴大。若不移除這項結構性阻障,「搶地潮」和「搶樓荒」恐將愈趨惡化。


熟地建公屋需時七年


另一項「急不來」的是土地流程超漫長,一項大型項目,從規劃到落成一般需時十一至十四年,期間需要進行全面的規劃和工程研究,多階段的公眾參與以收集社區人士和相關持份者的意見,亦要進行不同的技術評估,包括交通及環境影響、通風及視覺影響、基礎設施容量、重置受影響設施和清理土地等,以確保發展可接受,加上城市規劃及基建工程的法定程序,以及獲區議會通過、立法會批出撥款等其他程序完成後,方能為工程動工,前期過程充斥不少變數。即使在政府的「熟地」上興建公共房屋,「最樂觀」也需時七年。


人人有屋住、有置業階梯,都是大家的集體訴求,程序不能少,但借公眾諮詢展現敵意和阻撓,則既不必要更不道德。因此,政府應考慮優化程序,並且提早進行中長期的大規模土地開發和前期工程,以縮短土地開發的流程和時間,社會人士亦應以港人的福祉為念,不要再對土地開發橫加阻撓。


綠表人士先抱觀望態度


另外,在今次的兩個房協項目申請者中,九成九是白表申請者,而只有百分之一來自公屋的申請家庭。對於綠白表申請者的懸殊差距,有分析指是因為明年將有多達九千二百伙的居屋和綠置居項目出台,不少綠表合資格人士今次先抱觀望態度,等待明年再申請。


這次是一個絕佳的啟示,就只有讓市民感受到未來「上樓」、「上車」有希望,才不會急於高追入市, 減免樓市陷進「火上加油」的熾熱循環。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2017年11月23日

原圖:港人講地資料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