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築評核與時並進
綠色建築評核與時並進

日前路經中環滙豐總行,地下高大又寬敞的通風空間,讓海風也可吹向內陸。每年落成的私人住宅及商業新建築為數不少,如何在設計中減少都市屏風樓所製造的熱島效應是市民關心的議題。


現時政府採用了「綠建環評」這個建築標準,主要以建築物選址、設計、施工程序、用料、能源運用、用水、室內環境和創新等作全方位評估。政府建築物規定要取得至少「金級」,而為鼓勵私人發展商多着重環保,在註冊綠建環評認證登記之後,私人樓宇可獲總樓面面積寬免,但目前沒有要求需要達到的級別。


由2009年至2017年10月4日,已登記的綠建環評項目有1019個,其中住宅項目最多,佔四成,商業項目佔近兩成。可喜的是,逾半已評估的項目中,獲得評定為最高兩個級別,即「鉑金級」或「金級」的總數近四成;不過,不達標而「不予評級」的也超過三成,表現有待改善。


新加坡在推動綠色建築方面的成就也許值得參考。當地政府於2005年推出綠色建築評級制度,名為「綠色建築標誌」,主要就節能、節水、環境保護、室內空氣質素等方面評估。


新加坡「恩威並施」


新加坡推行綠色建築標誌時「恩威並施」:2005年推出評級初期屬自願性質,鼓勵業界自行申請;2008年規定所有新落成的建築物要成功取得認證。不過,新加坡建設局同時施行「綠色建築津貼計劃」,雙管齊下,當地從2005年只有17幢建築達標,到2017年中超過3000幢,成績驕人。同時,當地政府在《第二個綠色建築總規劃》中更訂下2030年前全國有八成建築物取得綠色建築標誌的目標。


因此,我對於特首在新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到政府會檢討現時推動綠色建築的安排,包括把表現與總樓面面積寬免掛鈎深表認同。同時希望有關當局參考新加坡的例子,加速香港在環保綠色建築的推廣。


不論翻新舊樓或建設新廈都會影響我們的生活質素,名副其實屬於眾人之事。早前看到一則很有意思的新聞:瑞典年前已把國家的山川河流、鐵路建築等詳情在該國著名遊戲Minecraft上重塑,目的在激發年輕人以至兒童對城市規劃的興趣。從下而上思考如何釐定城市和社區的發展,集思廣益共謀提升生活質素,不正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價值嗎?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 2017年11月13日


原圖:大公網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