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土地發展 需要填海收地
香港土地發展 需要填海收地

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我想與讀者討論有關香港社會和發展的幾個議題。過去數年來,這些問題備受公眾關注,不同界別人士或既得利益者各執一辭,而我首先想講的是土地發展。

長久以來,土地發展對香港是一個重要課題,亦是經濟發展和提升市民生活質素的絆腳石。港府承諾在未來10年內提供47 萬個住宅單位,為了方便讀者理解,我具體解釋一下這數字:假設每個單位面積為50 平方米,地積比為5 倍,計及道路和公共空間,即總共需要940 萬平方米的土地面積。若建公共屋,就需要2000 棟樓高30層、每層提供8 個50 平方米的單位才足夠。若要建私樓的話,因為單位面積較大,將需要更多土地。

將軍澳發展靠填海不應反對

本港現時有很多人正輪候公屋,私樓價格則是全球最高的地方之一,許多人都負擔不起,不過,近年多宗有關收地、填海、用途變更,或在附近興建更多住宅的個案中,不同的既得利益者紛紛提出抗議。就以填海為例,有部分將軍澳居民反對,並得到區議員及部分立法會議員支持,試圖阻止或延緩政府進一步填海。

現時有40 萬人居住的將軍澳區,是由八十年代末經填海及回收土地而來的,經過開墾後,才發展成如今容納數十萬人的住宅區,許多居民都是年輕一代。該區的樓價較市區低三成,環境清幽,配套愈見完善,不單有港鐵到達區內各處,學校和公共設施亦陸續增加,為居民提供服務。

阻止填海的居民應該想想,將軍澳能夠得以發展,是因為當年填海收地時,原居民願意放棄他們平靜而美好的生活,否則,現在的居民還可以在這裏安居樂業嗎?現時擁有自住單位的人,生活條件比很多人好,卻反對在該地區進一步發展,這實在令人擔憂。

老人院環境欠佳成社會焦點

另一個問題是有關安老院的,很多私營安老院的環境及服務欠佳,當你看過實際環境後,你或許會問: 「我為何要活這麼久,而且要在這種環境中度過?」難道作為子女的,要父母活在一個不人道、缺乏足夠護理的環境中,作為他們的晚年的最後一站?

我們要明白,每個人都有變老的一日。現代家庭要麼選擇不生育,要麼就是「一個起兩個止」,而且很多人甚至沒有結婚。所以,我們到最後還得靠自己,如果需要額外的照顧和幫助,安老院就是唯一選擇。

記得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有很多臨時房屋區,居民有自己的單位,環境較舊樓劏房還好,政府在回歸前興建了大量公屋和夾屋,臨屋區才逐漸消失。

不過,多年後形勢轉差,輪候公屋的人龍愈來愈長,舊樓劏房再現。試想一下,老人家或小家庭需等很長時間才能入住公屋,因為負擔不起高昂的私樓租金,最終只能屈居劏房,他們的生活會如何?但這些問題,對於那些已獲發公屋,或是其他業主眼中,並不值得他們關心?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4年6月12日

原圖:takung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