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電子身份堪借鑑
愛沙尼亞電子身份堪借鑑

 

政府在剛公布的《施政報告》提到要發展智慧城市,其中推行「數碼個人身份」(eID)是重點之一。這實在切中要點,因為eID是智慧城市的推進器,官方認可的eID可便利市民進行各種網上活動,也方便政府推進電子政府服務。究竟世界各地的推行情況如何?有沒有可借鑑的地方?   全球在eID上走得最前的,要數歐洲小國愛沙尼亞。它從2005年開始,讓國民以電子身份進行有法律效力的網上投票而聞名於世,雖然當年網上參與率不足2%,不過到2015年的國會選舉,已有三成多人透過互聯網投票,10年間增長逾15倍。   愛沙尼亞的電子身份運用區塊鏈技術,所有改動也經過加密並留下不能篡改的紀錄。電子身份分為4種:(一)身份證、(二)手機身份、(三)智能身份、(四)電子居留權。   (一)身份證:使用一張實體膠卡,外觀與我們的身份證相似,不過用途更廣,插入讀卡機後,它既是歐盟地區的旅遊證件、國家保健卡,也可用作報稅、登入銀行賬戶、電子配藥,以至投票。愛沙尼亞4種eID之中目前以此最廣為接受,當地67%人恒常使用。   (二)手機身份(mobile-id):毋須讀卡機,由手機網絡商提供的特殊SIM卡,內藏私人密鑰,配備驗證和簽署功能的程式。如果要登入銀行賬戶,須在手機輸入密碼。   (三)智能身份(smart-id):用戶可在沒有SIM卡的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上,配合WiFi服務,便可驗證自己的網上身份並使用銀行理財服務等。   (四)電子居留權(e-residency):這也許是愛沙尼亞最具創意的一種電子身份,供外國人申請,毋須身在當地也可以(在)愛沙尼亞為基地開設公司,吸引外資拓展歐盟市場。現時有來自138個國家的人申請過這種身份。   日本首推曾求教   值得注意的是,愛沙尼亞的成功經驗也有出口。由愛沙尼亞研發,用以交換資料和讓市民存取服務的數據庫系統,現今在芬蘭、阿塞拜疆、納米比亞和法羅群島(丹麥海外自治領地)等使用。而日本在推出首個國家數碼身份My Number項目時,也曾向愛沙尼亞求教。   為什麼在愛沙尼亞很成功的電子身份項目,在其他國家往往飽受挫折?負責推廣愛沙尼亞國民數碼化的e-Estonia董事總經理Anna Piperal分析稱,主要由於該國系統的設計令國民感到自豪,認為自己在個人事務上有更大的支配權,也令生活更便利。這正是智慧城巿3.0的願景,也是《施政報告》口號中「擁抱希望,分享快樂」的基石。   原文轉載自《信報》2017年10月23日   原圖:港人講地資料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