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削先暴跌自由行減客要三思
未削先暴跌自由行減客要三思

近日,應否削減自由行旅客數量成為城中熱話,正當許多人提出削減自由行的「良方」和「目標」之際,最新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卻按年大跌近一成,其中珠寶首飾、鐘表及名貴禮物的銷售更暴瀉四成,可謂相當諷刺。

早前,傳出特首在策發會詢問委員「削減兩成自由行」的意見,引起社會議論紛紛,相關零售股應聲下跌。但政壇高人指出,特首所提「削減兩成」並不是硬指標。實際上,社會提出削減旅客之聲已久,卻未有具體談及香港經濟、業界及就業方面能夠承受多大的調整幅度,究竟是一成?兩成?還是更多?對於整體經濟或相關行業引起的連鎖反應又是甚麼?有范國威、毛孟靜等本土派議員更揚言削兩成並不足夠,還提出全削「一簽多行」,減幅高達兩成半,又會否矯枉過正?這些議員將來又會否為後果問責?

基層職位首當其衝

今回未調先跌,坊間有不少解說,包括內地嚴打貪腐、人民幣匯率持續下跌,以及香港近月出現的辱罵內地客示威。事實上,近日內地媒體的網上調查已反映出,在無意來港旅遊的受訪者中,達兩成半人是因為「不想被歧視」,另有一成半人指香港「不夠人情味」。

筆者與幾位零售業界領袖了解,其轄下店鋪銷售額早於三、四月已出現大幅下跌情況,而黃金周的銷情也是「慘不忍睹」,到達「負增長」境地。在在說明,未有政府行為去「調節」市場或客量前,業界已出現「自然調整」迹象。他們相信,「驅蝗」等具歧視性的「趕客」行為的確令部分內地旅客卻步,其中包括不少高消費客。

內地旅客來港消費的情況在近幾個月已出現大幅變化,若我們無視最新情況而偏執於大減自由行旅客,又是否一個恰當的做法呢?根據二○一二年數據,自由行為本港新增了逾十一萬個職位,單是零售業便佔去七萬四千個職位。若這批基層員工一旦變成失業大軍,又會否輕易在就業市場找到空缺?事實上,零售業界人士近日亦指出,市面愈來愈多「吉鋪」招租,反映承租能力呈現明顯下降迹象。在這時雷厲削減自由行是否合適?據知政府內部亦已展開評估,看看一旦削減自由行,對就業市場造成的衝擊會有多大。

收緊「一簽多行」作用不大

高人特別提到,有建議稱應收緊甚至取消「一簽多行」,以求打擊水貨活動,或削減「不過夜旅客」,雖然此舉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客量,但亦可能是「姿勢多於實際」,因為過往已有資料顯示,水貨客中多達六成為港人,即或收緊「一簽多行」成功減少內地水貨客,一來數量未必太多,二來原本由內地水貨客進行的水貨活動,轉而由本地水貨客接收亦不足為奇,市民不宜期望過高。其實,與其消極地想如何減客,何不好好利用此契機,重新檢視如何做好旅遊規劃,吸引高消費客?例如發展具地區特色的景點,融入各區的地道文化及飲食,而非只設購物區;或是好好宣傳香港綠色旅遊資源如世界級地質公園,以吸引更多過夜的高消費客,讓各區都可以真正享受自由行帶來的好處。

當然,政府牽頭完善軟硬旅遊配套也是相當重要的。軟件配套方面,可參考日韓經驗,在旅客較集中的地區設立專門的諮詢處及旅遊大使為旅客解答問題,令旅客賓至如歸。至於硬件配套,除政黨及地區人士,近日消息指多間中資機構正在商議在新田落馬洲路興建邊境購物城,發展類似工展會形式的墟市。此外,如何完善郵輪碼頭等硬件配套,方便旅客,對於招徠高消費客群也非常重要。其實改善香港的接待能力,並非只有「減客」此一單方,多管齊下,既可照顧本地居民利益,亦可保持「好客之都」的美譽。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2014年6月6日

原圖:網絡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