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創羅浮
想創羅浮

「羅浮宮的創想──從皇宮到博物館的八百年展覽」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從法國巴黎羅浮宮遠渡重洋來港的126件藏品,包括不少珍貴的雕塑和油畫,其中30件展品更是首次於海外展出,預期展覽可如之前多次海外館藏來港展出一樣,掀起熱潮。

近年香港人在熱中政治之餘,亦不忘談文說藝,展現出國際都會應有的軟實力。儘管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在規劃中引起一些爭議和討論,依然無礙市民對這個博物館的期待,公開諮詢中大部分回應都給予「豎姆指」支持。而香港這個東西方文化交滙與互補之地,正正賦予了多元文化生長的土壤,令來自各地的文化藝術更加富有生命力。

香港是「文化綠洲」

除了舶來品,香港本身的歷史文化亦絢麗繽紛。一位青年朋友分享日前去綠匯學苑的參觀經歷,學苑前身是英國人1899年興建的舊大埔警署。她驚訝於那片隱蔽的院落,竟然隱藏着百多年的歷史滄桑變遷,而現在活化為環保和低碳生活的教育中心,反照香港繁華以外的另一面相,也是別具一格的香港歷史文化。

恰巧上周香港團結基金邀得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來港講座,席間莫言談及香港文學,充分肯定香港是「文化的綠洲」。他認為香港獨特的歷史、語言、地理環境因素,造就了非常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文學成就,就如以金庸作品為代表的武俠小說、劉以鬯作品為代表的香港嚴肅文學等等,亦培養了很多優秀的作家。的確由三十年代起,南來香港及土長的作家,信手拈來都不乏響噹噹的名字,如茅盾、郭沫若、許地山、戴望舒,張愛玲、舒巷城等等。香港文壇從未寂寞過。

文化和藝術為香港人在擁擠忙碌的城市生活中帶來心靈的薰陶。2012年,特首梁振英倡議設立文化局,提升人民和城市的質素,很可惜隨着5司14局重組政府架構未能在立法會通過,文化局也一同夭折。5年過去,政治議題凌駕一切,暴戾和歪理取代理性辯論,不少年輕人重磚頭多於說藝術,應是文化溫床的大學校園內,一再出現低俗粗鄙的性欺凌。在殘酷的政治氛圍中,文化政策及制度沒法有重大的改變或突破;有人甚至自行製造所謂「本土文化」,令文化淪為政治工具。

過去的爭拗虛耗,令香港失落了太多,努力追回得費好一些勁。目前重大的政治爭議似乎漸漸沉寂,或給予社會一個喘息空間。現政府的管治只剩下兩個月,仍然努力不懈創造發展機會。繼任人擇善固執,應毋畏毋懼閒言,當做的便放手去做,以開闊的視野和胸懷,為香港這片綠洲打開局面。羅浮博物館 (Louvre Museum) 中Louvre一字出處眾說紛紜,但普遍也泛指百葉窗扉,打開了,陽光便透進來。

原文轉載自《信報》2017年4月28日

原圖:政府新聞網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