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港獨」問題說清楚
把「港獨」問題說清楚

近日,接連有機構發表有關「港獨」的民調,支持及反對「港獨」者對民調結果各有解讀,各取所需。然而,民調結果只是一堆簡單的數字, 「港獨」茲事體大,不能就此簡單分析。任何負責任的議政者及傳媒,都有必要把「港獨」問題說得清楚全面,不能含糊。

先談談最近發表的兩個民調。香港大學《學苑》發表的「政治與抗爭」民意調查結果,宣稱有41%的受訪者支持香港「獨立成國」。這個數字無可否認是令人「意外」的,亦因此吸引一些傳媒輿論的目光。然而,當我們看到一些民調結果,尤其與一些常理觀感出入甚大時,一定要分外留意這個民調背後的產生方式。

「港獨」民調站不住腳

根據《學苑》所載,這次問卷是在今年6月31日至7月11日期間,成功邀請了385位港大學生登入內聯網填寫網上問卷。根據港大網站數據,目前在港大就讀的學生(包括所有課程)有接近3萬人。假設《學苑》將問卷發至全體學生,最後只有385位成功完成問卷,成功「回應率」只有約1%,實在非常低。根據這種方法做出來的結果去分析,容易出現所謂「無反應偏差」。這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現象。例如,願意幫手做《學苑》問卷的,可能都是《學苑》的讀者群。大家都知道,《學苑》近年成為港大鼓吹「港獨」的旗手,大談「香港民族論」「香港建國」,這次調查的結果可能只是反映《學苑》積極「播獨」的效果。若然以此去推論有「4成」港大學生以至香港大學生支持「港獨」,不但從研究嚴謹性角度看站不住腳,對大部分反對「港獨」的理性香港大學生而言,也不公道。

另外一個引人注目的民調,是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的調查。當中問及2047年後香港的前途問題,有17.4%的受訪者「支持」香港獨立;同時有3.6%認為在可見的將來,香港獨立「有可能」發生。

中文大學的調查在方法方面比《學苑》嚴謹得多(建議《學苑》應跟從事民調工作的專業人士多加學習),有用隨機抽樣,回應率有43%,最後也有作加權處理。唯一值得斟酌的是其受訪對象包括了15至17歲的市民,與大多數民調訪問18歲或以上市民的做法不一樣,可算是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的「獨家」做法。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一個15歲的少年,當被問到「你支持或反對香港『獨立』」?他們會用什麼認知、知識和經驗去回答?大家都有過類似體會,對於15歲的少年來說,將邁向成年階段,對個人未來「獨立自主」的生活總有無限憧憬,對父母權威的管教總有幾分反叛,對他們來說,支持「獨立」是天經地義的。然而,個人獨立與香港「獨立」是兩個差距甚遠的問題,而要一個未諳世事的少年回答後者,只能套用一句網絡用語: 「少年,你太年輕了。」

坦白說,不只是少年,就算是18歲以上的成年人,要回答是否支持香港「獨立」,也不是簡單的事。這就不是個別研究是否嚴謹的問題,而是民調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的局限。因為,單從數字,我們不能夠知道受訪者是考慮了什麼因素後而得出相關意見,也不知道受訪者對「港獨」的概念是否一致。這些民調數字一發表出來,就容易引起人們討論,但往往沒有把問題說清楚。目前,討論香港前途問題就有兩大誤區:一是對「一國兩制」的誤解,只偏於認識香港的「一制」;二是對「港獨」的浪漫,當討論「港獨」時抱有太多錯誤想像。若不處理這兩個誤區,只以民調數字去討論香港前途問題,將會非常危險。

誤導青年「燈蛾撲火」

先說第一個誤區,平心而論, 「一國兩制」雖已實踐了接近二十年,當中有着不少成功經驗,但港人對「一國兩制」的認識尚有偏差。用最簡單的說法, 「一國兩制」基本有三個元素: 「一國」「內地制度」「香港制度」。過去,香港大多數人都抱着「井水不犯河水」態度,將「一國兩制」視為「隔離區」,生活經驗局限於「香港制度」;對「一國」的主權觀念、歷史文化以及「內地制度」的設計,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各種發展,所知甚少,甚至不願去了解。三個重要元素中,只知其一,對「一國兩制」可謂連「一知半解」都談不上。更何況,了解「一國」與「兩制」只是基本功, 「一國兩制」的精要在於「一國」之下, 「兩制」之間的協作,發揮各自的優勢。例如,廣東自貿區中的「前海」,其發展正是朝着深港合作的方向努力,尚有不少值得大家探討實驗的空間。在對「一國兩制」存有嚴重認知偏差下,就對2047是否繼續維持「一國兩制」表態,答案自然不可作準。
再談第二個誤區,就是一些支持「港獨」的人往往對「港獨」有種浪漫的想法。有時候,浪漫是青春的,是美好的,但如燈蛾撲火一樣,浪漫在現實之中,往往會造成傷害。最近, 「港獨」的浪漫表現為立法會參選事件。一些明確主張「港獨」的人士,打算參與立法會選舉,最後當然被拒諸門外。說其浪漫,是因為「港獨」人士與其支持者竟然「異想天開」,認為可以在建制之內宣揚「港獨」主張,甚至走入建制參政,取得權力。《基本法》第159條指明, 「本法的任何修改,均不得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既定的基本方針政策相牴觸」,中央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就是要維護國家主權,不會容許香港獨立。故此,想在建制內推動「港獨」,根本是「想得太多」。

在破解以上誤區後, 「港獨」的形態表露無遺,就是「得不到中央政府同意的單方面分離運動」。在法理框架下, 「港獨」不可能「和平」發生;在中央的堅定意志面前, 「港獨」更是無可進之路。所以,對「港獨」抱有想像的人,千萬不要再拿新加坡及蘇格蘭作比較。新加坡是被馬來西亞聯邦踢走的;蘇格蘭獨立公投是得到英國議會同意和授權的。若真的要比較,就要看看同樣是單方面硬幹的分離獨立運動,北愛爾蘭就是一例:動亂30年,死傷5萬人!再找個例子,斯里蘭卡的泰米爾游擊隊也是一個「搞獨立」的悲劇。所以,把「港獨」問題講清楚,對香港更好。

釀成悲劇親痛仇快

當然,本人所提北愛爾蘭和斯里蘭卡的例子,也有很多人知道,但他們不提。因為對於「真正」搞「港獨」者而言,其實不是真的想「港獨」,而是利用不清不楚的空間,在搞「港獨」的過程中,爭取自己的政治利益。弔詭的是,正因為「港獨」不可實現,他們才可「長搞長有」;可恨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人就這樣被他們騙上戰車,成為馬前卒。例如上述《學苑》的調查表示,有31%的學生支持以武裝革命追求「港獨」。雖然,調查欠缺代表性,但起碼反映了的確有這種學生存在。這類人不用太多,已可造成社會悲劇,令親者痛、仇者快。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要正面回應這些誤區。所以,就立法會參選資格的問題,下至選舉主任,上至特區主要官員,都明確表態,作出決定,提倡「港獨」者不能參選立法會議員。破解誤區也不只是制度層面的事,在制度以外的平台,如大眾傳媒、社交生活, 「港獨」誤區的影響更為深遠。特首當年點出《學苑》播「獨」,不是要令其禁言,而是要令其原形畢露,使其觀點接受公眾的批判,令當中的錯誤主張可以被人及時糾正。最重要的是,把「港獨」問題說清楚,也不只是特首、特區政府以及本人作為議政者的事,而是每一個愛護香港、珍重「一國兩制」的市民,應有之義,可盡之責。(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原文轉載自《大公報》8月24日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