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蛋,問題在武斷
笨蛋,問題在武斷

民意是指人民的意見,政府施政要順應民意,選戰競爭更要顧慮民意,至於商場營銷,公眾或消費者的意見,也是致勝的關鍵。然而,民調究竟是反映民意還是影響民意?民意調查的結果是否可以真正反映民意,抑或只是「真實的謊言」?這是社會上近期就民調爭議的關鍵重點,問題不僅在於調查方法和學術成分,還在於結論武斷,以及其背後的政治張力。

民調其實是通過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將社會的個人意見整理為整體「民意」,但在這個過程中,往往存在眾多非科學的判斷。第一,受訪者未必了解問題的內容及背後的意義,因而在作答時,感性多於理性。第二,民調結果要放到社會政治環境去考慮才有現實意義,讓普羅市民看得懂,民調機構須作出詮釋。第三,媒體在報道時會對民調結果作出篩選演繹。第四,市民、團體、政府民調結果,會各自作出反應。因此,從預備研究到結果發布,涉及不同機構團體人士之間,各自運用一己邏輯和利益的互動,當中難免會出現偏差扭曲,這都是可以理解的。

隨意性太大意義存疑

不過,目前爭議在於民調結果已成為反映民意變化的獨家專利,民調機構亦成為民意演繹的獨家專利,民意是支持是反對,就由民調結果和民調機構「說了算」!

就以爭論焦點的港大民意研究計畫特首民望調查為例,該機構定期進行調查,市民通過電話訪問回答二十多條問題,當中只有兩條涉及特首表現,包括要求受訪者給特首打分,以及會否投票選現任特首當特首,然後再以平均分數作為特首的民望評分。坦白說,要求普羅市民突然間要對特首在零分至一百分之間評分,而且在評分時未能獲知不同分數的不同含意,這種匆忙提問,所得評分的隨意性太大,其結果有多大的科學性和現實意義?

評語一錘定音不科學

然而,在特首評分民調結果公布時,民調機構卻是嚴謹地列出不同分數的重大意義,包括表現理想、表現成功、表現一般、表現不彰、表現失敗、表現拙劣等不同級別,出現資訊掌握不對等的情況,令受訪者在評分時未必能深思細慮,但公眾在接受有關訊息時,卻是剎有介事地作出月旦評比,這對被調查對象亦是非常不公平。

畢竟,對於一個從政者來說,表現及格不及格是十分重要的分水,就能一句「五十分是代表一半半」就定生死,至於表現一般甚至表現拙劣,都屬「致命」指控,足以摧毀當事人的政治前途,隨意提問、拉上補下,以及一錘定音式的評語,難與科學民調劃上等號。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14年3月29日

原圖:網絡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