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音樂會
品味音樂會

 

「嘩!聽音樂會好貴喎,幾百蚊去聽音樂會,我不如買CD好過啦……」何時何地都聽到音樂,特別是古典音樂,但一般人聽畢,未必會記得起那首音樂的旋律。

我曾在「兜巴星」聽到佛瑞的安魂曲,在咖啡店內聽安魂曲,感覺有點奇怪。這首歌明明是葬禮的演奏曲,喝著咖啡感受悠閒,為什麼要那樣沉重?我又試過在酒店洗手間辦「大事」時,聽到貝多芬的音樂,連「爆石」也變得如此悠雅。如貝多芬知道自己的音樂在數百年後變成「伴廁曲」,應該都會搖頭嘆氣。

買CD只需數十至百多元,不少人更選擇非法下載(他們辯稱此為「網友分享」,我不作評論),令人無動力買票去聽音樂會。其實一套IMAX 3D電影戲票索價一百多元,去聽交響曲的音樂會,同樣要花數百元,卻差不多有一百名樂手現場為你演奏,到底是划不划算?

音樂廳音響講究

音樂廳的設計照顧了聲音的定位、反射和殘響等效果,加上樂手現場的演奏,絕非你家中的音響可以媲美。聽CD尤如在家看足球直播一樣,只得其形,不得其神韻,無論你家中的音響有多厲害,都無法跟音樂廳的聲效相比。

在音樂廳更可親眼看到指揮與樂團之間的互動和激情投入的演出,如指揮利用手勢指引樂手,你的目光會追看樂手的回應,腦袋會準備他們演奏出來的聲音。畫面有助你了解和投入音樂,現場帶給你的能量和震撼是CD以至影碟永遠都不能取代的。

一般人認為聽音樂會很沉悶,但在家聽音樂,有太多東西搔擾你,音樂往會變成 Background Music。只有身處音樂廳,你才可以心無旁騖,專心欣賞音樂。只要作好以下幾點的準備,定能發掘到音樂會樂趣:  

1.)   音樂會前一晚要有充足的睡眠(你都不想有人在演出期間拍你的肩膀吧)

2.)   音樂會前把演出的曲目聽上幾篇,先了解作曲家和演出樂團的背景資料(靠開始前短短十多分鐘的時間去閱覽場刊,不足以了解曲目和樂團。古典音樂如陳年佳釀,充滿內涵,愈熟悉那作品,可發掘的東西愈多,有助於現場聽時感受指揮和樂團對作品的詮釋和表達)

3.)   保持期待的心態(如去聽交響曲,特別是布魯克納或馬勒的交響曲,每首曲可能長達一個小時,你沒有可能喜歡所有的地方,所以要耐心等待你最喜歡的旋律出現)

4.)   大部份的音樂會都不會指定聽眾的服裝,不用刻意穿踢死兔或晚裝,尊重場合則可(當然不要「牛記笠記踢拖」,好歹眾樂手和指揮都是以晚裝上陣)

美國著名作家 Henry Miller說過︰“The concert is a polite form of self induced torture”。其實音樂會絕非洪水猛獸,只要有適當的準備,聽音樂會絕非自我折磨。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