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的創造性模糊?
蔡英文的創造性模糊?

台灣經濟榮衰繫於兩岸貿易,兩岸關係懸於九二共識。蔡英文是否分階段回應,另闢創造性模糊?

睽違八年,台灣又再政黨輪替,出現華人世界首位女領導人,並令建黨剛滿三十年的民進黨首次全面執政;然而,台灣的政經問題、內外困局與未來危機,特別是兩岸關係,因此就能解決嗎?答案是:不能,而且令人更加擔心與疑慮!英國《經濟學人》更斷言蔡英文政府的蜜月期,早在走馬上任前便已結束。

日前民進黨臨時全代會發表大會宣言,宣示要「將經濟的寒流趕出台灣」,但在當時仍未接任閣撥的林全便率先表示:「GDP保一恐做不到。」更坦言「想保一不容易,能不負成長都是挑戰」。

要提振台灣經濟,強化對外貿易是主要關鍵。但正如《經濟學人》所指,台灣若要尋求強化與東南亞市場的關係,或與日本展開自由貿易談判,都必須建立對產業及外國投資友善的環境,但這並非台灣可以自主作為,還需得到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大陸方面的配合;至於兩岸貿易,更是台灣經濟榮衰之所繫。因此,台灣經濟的未來,絕非取決於內需或外貿,而是兩岸關係。

兩岸關係的嬗變,其實懸於四個字,就是「九二共識」。它是兩岸交往最低限度的政治基礎,也是在過去八年維護兩岸平穩共榮的基石。由於「九二共識」的主軸是「一中原則」,對於以鼓吹「台獨」,否定「九二共識」,刻意誤解「一個中國原則」起家的民進黨,隨著完全執政,終究要面對國際政治與兩岸現實的檢視。

民進黨人士認為蔡當選以後,已向北京釋放極大善意。一是在對兩岸關係的論述上,表示接受和尊重「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和所達成的共同認知與諒解,並願以「現行憲政體制」、兩岸協商交流互動的成果,以及民主原則與普遍民意這四條,作為維繫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這與她過去倡議的「台灣共識」,在層次上有大幅提升。二是在對國安會、陸委會、外交部等涉及兩岸關鍵部門的人事安排,都在減免「深綠」和「台獨」色彩。三是在立法院排除「兩國論」版本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

坦白說,上述的所謂善意,不過是內銷洗腦式的自我開脫;對蔡英文來說,決定民進黨二次執政成敗的關鍵,是能否穩定兩岸關係。須強調,從兩岸關係長遠發展來看,「九二共識」或「一中原則」的問題無可迴避,也是民進黨要有效處理兩岸關係的一條必答題。問題是要一次作答,還是容許分階段多次完成,抑或是另闢建設性的「創造性模糊」?究竟應如何解答,「球」在蔡英文一方,亦是他們的道義和政治責任。

今年以來,從「中甘(甘比亞,大陸譯岡比亞)復交」、「肯雅(大陸譯肯尼亞)案」和「大馬案」的跨境電話詐騙、「比利時國際鋼鐵會議」,到「WHA(世衛大會)觀察員」等事件,大陸透過外交途徑頻密出招,唯一目的就是彰顯「一中原則」。

其中,以「WHA觀察員」事件為例,由於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不具國家主權,不是聯合國成員,所以不能參加包括WHO(世衛組織)等聯合國機構和組織。但二零零八年五月國民黨上台,兩岸關係在「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得以大幅改善。大陸方面基於台灣同胞的福祉,在「一個中國」原則下通過兩岸協商對台灣參與國際活動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台灣亦因而得以從二零零九年至今連續八年獲邀出席WHA。

不過,今年台灣以「中華台北」身份應邀出席WHA的函件,首度加註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文及「一中原則」。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解釋,WHO一直是根據「一中原則」及WHO的章程來安排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WHA,任何人都無法否定這個事實。今年的邀請函中特別體現「一中原則」,是當前特殊情況下的特殊處理。他強調,如果台灣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不認同兩岸同屬一中的核心意涵,必然會損害雙方互信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影響兩岸的良性互動。

有理由相信,在蔡英文勝選後,大陸連番亮劍,肯定是劍指「九二共識」、「一中原則」,避免再出現李登輝、陳水扁時代的「麻煩製造者」覆轍,預早為蔡英文政府未來四年或八年的兩岸關係,劃下不可踰越的紅線。至於民進黨如何應對這個遠比「一中各表」嚴格的框架,各方矚目,也是對蔡英文政府的管治能力和歷史承擔的一次嚴格試煉,當中再沒有苟且拖拉的空間。

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文,既確定中國重返聯合國並成為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更是基於「一中原則」對國際組織的行為規範。舉凡國際組織參與、任何他國與兩岸的外交關係、兩岸關係本身,以及「一中原則」的政治實踐,全都是源自二七五八號決議文。

目前,全球國際組織都無一例外地奉行「一中原則」,只要台灣承認「九二共識」,其參與資格就可用「中華台北」名義去作出彈性處理,但若沒有「九二共識」,自然沒有模糊彈性的空間。若蔡英文政府不就「九二共識」或「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意涵作明確表態,而是試圖模糊或繞圈子地進行兩岸論述,都不會被大陸所接受。所謂的台灣國際空間縮減,與其說是被大陸打壓,不如說是台灣自己選擇「硬衝死胡同」的結果。

原文轉載自《亞洲週刊》6月5日

原圖:wenweip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