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和一帶一路
建築師和一帶一路

此文作者為馮煒光/新聞統籌專員

報章報道:有建築師「大行」被傳裁員、減薪,由於內地、澳門及本港的工程數量大幅下跌,預料今年餘下日子將錄得重大赤字。

業內人士透露,減薪建築師樓不止一家,情況為「過去10年最嚴重」,亦有人指「最壞的時候還未到」。

香港潛在的工作量其實不少,只不過立法會的公共工程撥款緩慢,而需要城規會通過的私人工程也往往被阻撓。不過這些問題都不是本文主旨,本文想指出的是香港建築設計及其他行業都必須向外國發展。

中國內地是一個龐大的市場,香港經濟的過去、今天和未來,都會繼續依賴內地市場,但為了更平穩平衡發展,也為了擴張業務,香港的建築師、其他專業人士以至其他界別,都不能忽視外國市場。

眾多外國國家當中,「一帶一路」的市場更不能忽視。因為中央明確說明香港是節點,而且大力支持香港。

今年初特首梁振英訪問印度時便參觀了一位建築師在印度的大型及高級的寫字樓項目,地產商是當地人。去年特首訪問印尼,在香港人的接待酒會上也和在當地發展業務的香港建築師見面。印度和印尼正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香港本地「則樓」要減薪裁員,大學不斷有建築系的同學畢業,而「一帶一路」沿線的印度和印尼卻有方興未艾的業務機會。

然而今年初梁特首的《施政報告》以專章描述政府推行「一帶一路」策略時,反對派指特首是擦中央鞋。今天,對照上述建築師行業的情景,反對派有話說嗎?

三十多年前,內地改革開放,當時有幾十位香港專業人士到內地義務工作,以實踐方式說明香港專業服務的優勢,當時也有人指他們「擦鞋」。如果沒有他們當年的「擦鞋」,今天香港的專業人士在內地可以有這麼大的市場嗎?

梁特首在上周六的《香港家書》說:「35年前,香港只有2,600位會計師、測量師和建築師,今天,香港人口增加了四成,而這三個專業的總人數是當年的19倍。如果沒有內地的改革開放,單靠香港本地需求的增長,不可能吸納這樣多的新增專業人士。」

「一帶一路」是年輕人的新機遇,是大家坐言起行的時候了。 

原文轉載自《am730》2016年06月03日

原圖:takung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