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靠減赤 香港終「營養不良」
只靠減赤 香港終「營養不良」

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報告公布之後,接連遇上幾項轟動的新聞,只是討論了一段非常短的日子就靠邊站,讓路予其他更有爆炸性的新聞。

現服務作基礎 計算老化壓力

但設身處地,香港的長遠財政狀況至關重要,尤其是小組提出所謂「結構性財政赤字」的警告。一旦成為結構性的問題,就算不是不治之症,也是要經年累月才能搞定的難題。

至於經常性支出,小組做了3個假設。個人認為,只有第一個假設才具參考性,也就是維持現時服務水平,只計算人口老化所帶來的壓力,同時也是以現時常值計算,通脹的數字不計算在內。

第二個和第三個假設的作用不大,因為政府收支既是動態,也是互動的,例如過去幾年派糖2,000億元,不是政府有計劃行事,而是「盈餘帶動」。因為有大額度的盈餘,所以才派錢和增加支出。如果政府只是勉強收支平衡,政府會否大灑金錢?當然不會,所以收與支是有一定的關係。

就像02、03年特區政府財赤,因而要全力削減開支,這只是互動的例子。所以作一個每年增加百分之一和百分之三開支的假設,完全是不合常理。我們不可能在完全對經濟狀況不知情之下,作出這種增加的假設。

教育開支放緩 高估庸人自擾

維持現時服務水平的推算,不是真的設定未來的服務水平真的一成不變,而只是以此作為一個推算基礎。要削減服務水平比較難,政治阻力也比較大,故此要重演02、03年等時期的削減開支是極大的政治動作。所以可以不必對此政治難度高動作作出假設,不減不加,只是作為一個推算基礎。

現況是這樣,如果新推一項教育、福利和醫療政策,新增的往後經常開支有多大的影響?這影響不是一年或短期的影響,而是長遠的影響。行出第一步之前,就要想清楚日後的尾數是有多大。今年能否負擔不是問題全部,長遠能否負擔才是真正的考驗。所以有一個基礎,是作往後推算重要的前提。但用到每年額外增加一個百分點和三個百分點的假設,就完全沒有必要,既是嚇人,也是庸人自擾。過去16年的施政,只針對當時的狀況
  
過去16年大學三改四,未來16年不會大學四改五。況且適齡入學的人口下降,就算不殺校減經費,也不會按過去16年的增幅前進。作這些不合理的推測,只會讓小組報告失焦,社會浪費了不必要的時間,去討論不會發生的情況,也製造一些不必要的對立!

所謂結構性赤字,其實一點都不新鮮,在02、03年就曾經討論得火熱,眾口一詞地確定香港面臨了結構性赤字。言猶在耳,04/05年之後政府就回復收支平衡,而且盈餘豐厚。當年由梁錦松一手主推的滅赤計劃固然有一定作用,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政府制定了新的經濟政策,吸引國企優質股來港上市、推行CEPA和自由行政策,香港的經濟馬上注入新的動力。

囿於GDP 20%紅綫 怎向市民交代

只靠滅赤大計,香港就算真的收支平衡,也只是低谷徘徊,就像一個營養不良的非洲兒童。
  
面對人口老化所帶來的財政壓力,正確的出路,是提升經濟競爭力,預測只是一個可能性。以新加坡為例,經濟增長就是同區之冠,不着眼於經濟增長,要解決所謂結構性赤字,就只能靠削減對市民的承擔,這是不是可行的途徑,是不是應有的態度?
  
如果政府無法增大經濟規模,再在政府開支設下生產值兩成的限制,那其實就等於現有服務水平也不保。因為就算最保守的第一假設,未來的開支也會增到生產值的兩成四!

(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原文刊載於《經濟日報》2014年3月21日

原圖:skypost.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