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向上流動
青少年向上流動

因應時代的轉變,青少年的工作觀念已經逐漸變改,上一代所謂「手停口停」的觀念,隨着社會的富庶而有所改變──青少年可以不急於尋找工作,而新高中學制及專上教育機會增多,令青少年就業時間也延長了。曾有美國學者Strauss1提出「千禧代」一詞,意指八十年代以後出生,而於二○○○年或以後進入青年期的一代,香港會以八十後、九十後,甚至千禧後冠稱這新一代年輕人。他們被認為獨有的特徵包括︰反應奇快、熱愛影像、變是正常、焦點破碎、活在此刻、不斷消費、上網結社、愛好故事與不信任成人等等。究竟這些特徵背後,反映年輕人的需要是甚麼呢?他們是否可以向上流動,改變當前的境況及創造新的機遇呢?

這一代本生於富裕物質的年代,但隨着政治經濟民生等面貌不斷轉變的過程中,青少年渴望實踐自己的理想之際,卻往往被殘酷的現實打擊。翻開報章,有關青少年的壓力持續高企,也有港商憂慮大學生知識水平下降,語文退步,難以與內地或全球青年在市場上競爭。若只從經濟價值着眼,本港青少年確是身處「弱勢」。

放下意見 聽年輕人心聲

當就業市場萎縮,經濟前景不明朗,首當其衝的是踏出校園的青年。在缺乏工作經驗的限制下、青年失業及待業人數增多,也驅使他們對政經建制的不滿與憤怒。可是,這些憤怒的背後,卻被成年人批評為「問題」或負面角度描述,認為這一代缺乏理想與鬥志,別說向上流的動力及動機,就連行為與思想都與傳統價值相違背。因此要推動年輕人向上流動的工作,似乎不是想像般容易。

雖然不容易,但年輕一代確實需要給予一個機會去發展自己。現時教育及社福界往往將年輕人向上流動的焦點放於職業規劃上,於是提供許多職前培訓,充實年輕人的生涯,也期望這些技能為年輕人創造向上流的空間。這本來是好意,然而,未來的世界是千變萬化,現時的年輕人是否已有足夠的信心及能力,去應付未來的各項變化及挑戰呢?這些職前培訓是否可以滿足年輕人的需要呢?

當我們談及青年向上流動的議題之先,我們會否想想現時年輕人的需要是甚麼呢?他們的需要是否可在這多變的世代中,得以被滿足?年輕人的需要不一定是物質,可以是心理上的需要,當中包括愛與被愛、能力感、自我價值的肯定、身分認同等等,因此,在推動年輕人向上流動之際,年輕人的心聲及需要也不容忽視,因為當年輕人的需要不被滿足時,更多的差異行為便會相繼出現。

盼望社會各階層人士,先放下自己的意見,聽聽年輕人的心聲,給予一個空間與包容的態度,與他們同行。我們相信下一代在尋找自己的過程中,會因應自己的性格和能力、家庭關係、社會環境的變遷,建構一幅屬於自己的生命藍圖。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2016年4月21日

原圖:ttmstp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