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民意不應是政爭工具
民調民意不應是政爭工具

在民主政治的過程中,民意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成分,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必須緊貼關切民意的動向,藉此了解民眾的需求,以及他們對政策的看法和對施政的滿意度。

然而,政府如何正確了解民意?民眾如何有效向政府反映意見?民調便是重要、也是最普遍採用的渠道。正因如此,民調慣常給各方政治力量利用作製造民意的政爭攻防工具。

民意是個人意見的集合,在現代民主政治體系裏,如何善用民調測量民意,是一項很重要但難度甚高的工作。

進行民意調查,就是要透過科學的精神、態度和方法,探索和體現全民的個人意見。當然,事情總會有正反兩面,科學性的民調能「讓數字去說話」,而另一些「以目標為本」的民調,則是利用民調數字去說自己想說的話,去實現心目中的政治目的。

在本屆政協會議中,全國政協常委李家傑點名批評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總在關鍵時候發表不利中央、特區政府、愛國愛港陣營的民調結果,還呼籲本港八大商會集資設立民意調查基金,要另起爐灶抗衡港大民研計劃,扭轉民意的被動局面,引起社會的廣泛討論。

李先生的點名批評是卓識還是誤解?鍾先生究竟是魔還是神?本人不願置喙,還是留待當事人自行解說,以及公眾評析。不過,就以最受關注的特首民望調查為例,本人注意到有幾點事項,認為值得與各界分享。

第一,民調是要替誰說話?作為一個高度政治敏感的民調,公信力來自其動機,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續進行該項民調,動機是什麼?究竟是受委託進行,還是自主進行?至於資金來自香港大學、特定團體,還是該機構內部撥款?鍾先生都必須明確交代。畢竟,錢和權是公信力之源,謎團一天不解,光環一天也不能戴。

第二,民調真的反映民意?作為一個慣常受訪的民調對象,本人對所謂隨機抽選的民調有深切體會,亦以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的特首民望調查為例,訪問者合共提出23 條問題,但真正涉及特首民望而又用作報告內容的只有3條。

坦白說,在全無心理準備下,突然接到一個電話訪問,而且必須即時回應,因而只能作出直覺的判斷,絕不是根據可靠資料或經過審慎分析和思考而產生的,由此表達的意見只是暫時性的草率回應,思慮欠周,可以參考但不能認真。

第三,民意如何演繹?這涉及兩方面的問題,港人的選民登記率和投票率相對偏低,而且迄今均從未有普選特首的機會,而民調卻直問: 「假設明天選舉特首,而你又有權投票,你會唔會選梁振英做特首?」試問一個根本不是選民,或從沒打算投票選舉特首的市民,他們即時作出的投票考慮,究竟有什麼參考價值?正如你突然問身邊朋友「若中了千億元六合彩之後會如何享樂」,都是廢話!至於據此作出的評語,更是廢話中的廢話!

民調旨在反映民意,必須秉持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絕不能把民調數字當作做「羅夏克墨跡測驗」(Rorschachinkblot test)般妄下判斷,隨意演繹。面對媒體,以及所謂專家學者的演繹,我們應先抱持質疑態度,想想他們希望透過數字,說什麼話、達到什麼目的?

原文轉載自《信報》2014年3月14日

原圖:網絡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