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創業氣氛濃厚,令人興奮的點子層出不窮,但星星之火最後能否成燎原之勢,後續的扶持不可或缺,這也是我這個金融門外漢最近「膽粗粗」寫了關於FinTech文章的原因。其中談到群眾籌資(Crowdfunding,下稱眾籌),引起朋友間的熱烈討論。趁假日我再翻看資料,愈看愈覺得眾籌這個被稱為「草根金融」的互聯網產物,跟初創企業實在門當戶對,在此再拋磚引玉,希望有識之士不吝指點。
眾籌的特徵是「公開、小額、大眾」——根據本港證監會說法,這是指「透過網上平台,從眾多個人或機構取得小額款項,用於向某一項目、業務或個人貸款以及其他需要提供資金」。
眾籌近年在全球各地發展迅速,國際研究機構Massolution今年4月發表的研究報告便指出,去年全球眾籌募集的資金較2013年上升了一倍半,達162億美元,預期今年會再上升一倍,其中亞洲去年便勁升達3倍多,至34億美元。中國是主要上升動力,但美國仍是龍頭,佔了去年幾近六成的籌集款項,逾94億美元。
眾籌平台多姿多釆,粗略可分為4類:
一、「獎勵式」(Reward-based):投資者的回報以實物或服務為主,投資門檻低(可低至1美元),籌集金額較小,由數萬到數百萬美元;
二、「債權式」(Debt-based)或稱P2P借貸(Peer-to-Peer Lending):近年內地發展得尤其如火如荼,但信用問題嚴峻——據報九成多網貸平台最近被內地評級機構列入黑名單;
三、「捐贈式」(Donation-based):以慈善公益為宗旨,投資者的回報是滿足一顆善心。這在歐美國家較流行,如2010年在美國成立的GoFundMe,短短5年間已籌得超過10億美元。
四、最後一種也是目前數量最多的,是「股權式」(Equity-based)眾籌平台:跟「獎勵式」眾籌相似,項目多樣化,實用和創意兼而有之;與「獎勵式」眾籌的最大分別,在於回報是股權——籌資者介紹自己的產品、創意、籌募金額目標之餘,更要列出預期回報率。籌集金額一般較高,由數百萬到數千萬美元不等,因此投資門檻較高。「股權式」眾籌對於萌芽期、成長期或具備潛力的中小企特別適合——好像早前廣為談論的港產偵測山火機械人,創辦人說做一次實驗動輒要燒掉數十萬港元,三數百萬港元未必足夠;但這類初創公司又未有足夠條件及業績可以在創業板上市集資。故此,這種眾籌提供了一個上佳的資金籌集渠道。
美國3年前通過的《JOBS法案》(《Jumpstart Our Business Startup Act》)和今年7月中國證監會的《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指導意見》都重點規管股權式眾籌,可見這種融資活動的重要性和發展潛力。
港斯人獨憔悴
可是,「股權式」眾籌在外地和中國發展得熱火朝天,香港卻斯人獨憔悴——本地成立的網上眾籌平台不多,僅近日資深記者(以「獎勵式」眾籌)募集得400多萬港元成立調查報道團隊的案例能轟動一時。
市場有需求,我們的客觀條件其實也很成熟——「股權式」眾籌跟傳統金融投資性質相似,本地投資者對此遊戲規則應該都有相當認識;而香港融資市場的「專業投資者」也為數不少,他們亦期待更多元化的投資選擇。
既然我們的市場各方面都準備就緒,政府何不趁機在現有的規管基礎上加一把勁,使香港能趕上內地「互聯網+」的大洪流,發揮我們固有的金融優勢,乘時而上,締造多贏局面,讓香港借助互聯網金融再闖高峰!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 2015年9月14日
評論